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下 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美学 作者:李国庆 赵亚婷 时间:2023-12-06 语音阅读:
  

主旋律电影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型之一,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上地位尤其特殊。回望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历程,其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庞大的作品群与整体呈现的优秀品质有目共睹,近年来,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更是兼顾商业性和艺术性,在故事题材、叙事方式、视听表达等各方面全方位进阶,呈现出新时代的全新面貌。深入探究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我们会发现,中国主旋律电影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技术层面的进步固然是不可忽视因素,而深层的原因更在于创作者们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导下秉持的创作理念符合时代的发展,符合观众的需求。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与其中国化进程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对文化艺术的相关论述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创作的理论中,现实反映论是理论的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基本世界观为基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文化艺术是对现实的反映,并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这要求文艺作品不仅要反映现实,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作出内容和形式上的实时反应,更要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写真实的世界,塑造真实的人物,揭示真实的矛盾,反映真实的愿景。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人民中心论也是其理论核心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文艺作品的接受者和评判者,文艺创作要站在人民的角度,文艺作品的成败也要交给人民去理解和评判。

更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他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断充实和发展——早在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中国共产党就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进行过中国化的阐释,毛主席在会上系统地论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不仅提出“文艺为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更指出,文艺作品要“反映人民生活风貌、深入群众”。讲话精神不仅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人民中心论所契合,更是结合当时的革命现实,将文艺与革命的时代需求相结合,使得文艺服务于革命;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肯定文艺作品的人民性同时,也强调了好的文艺作品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并且具有时代性,要“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近年来优质主旋律电影的高票房、好口碑也正是“人民选择”的表现。

二、人民与时代,

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美学

从电影内容上看,无论是抗战电影,还是“十七年”电影,都是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角度上进行爱国主义的叙事和表达,作品本身早已展现出“主旋律”的面貌。当我们从马克思从现实主义和人民中心论的角度去审视中国电影,会发现,从早期的抗战电影、“十七年”电影,到新时期风格各异的“献礼片”等,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一直指导着中国各个时期的主旋律电影创作。

如上文所述,“人民”与“时代”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的两大核心,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也紧紧围绕这一主线,但其表达方式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叙事角度也悄然实现了转化——以早期的主旋律电影代表作《开国大典》为例,电影是典型地从伟人角度讲述核心大事件的代表,叙述了三大战役结束到新中国正式成立的历史,电影聚焦建国之前共产党与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斗争,该历史时期中国共双方的领导人、重要将领等悉数登场。电影最后落笔在“开国大典”之上,随着毛主席一句“人民万岁”,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斗争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而之后的“建国三部曲”《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也延续了《开国大典》的宏大历史观和伟人叙事角度。而对比近年来的主旋律电影代表作《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我们会发现尽管同样是聚焦时代中的大事件,故事中主角却变成了平凡的小人物,变成了人民中的个体。同样是开国大典,《我和我的祖国》之《前夜》中的主角就从“伟人”变成了“小人物”,为了开国大典时国旗能顺利升起,技术员林志远和他的伙伴们一直在开国大典的前夜还在奋力抢修、调试,不仅是技术人员,普通群众连夜捐物,全力配合,大事件被解构后显现出“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真理。《长津湖》和《狙击手》也是两部具有比较价值的主旋律电影,同样是抗美援朝的故事,前者以战役串联整个故事,塑造的是纵横战场的连队群像,后者则是从个体战士的视角,展现一个普通战士与敌人交锋的过程。不管是群体还是个体,都是人民,是时代中的英雄,也是普通人。

近年来,我们看到主旋律电影的故事题材并不局限于革命历史,更是拓展叙事面,不仅全面描绘时代,更是反映当下,甚至指向未来。《夺冠》《中国乒乓》等电影将主旋律与体育结合,《我和我的父辈》不仅讲述了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不同时期的家国故事,更是在最后一个单元中将对科技与未来的可能性做出了假设,电影作品的时代性日益突出。

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历程和最新成就让我们看到,我国主旋律电影创作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呈现出更反映时代、更走近人民、更贴近现实的美学面貌,同时表达和弘扬最先进最主流最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这恰恰是主旋律电影魅力的根本所在。

(李国庆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副教授;赵亚婷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助教)本文系2022年度黑龙江省省哲社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研究”(22MZC305);2023年度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调研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研究”(2023DC12)的研究成果


友情链接:中国电影学术网

CopyRight 2009-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中国电影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欢迎到各地邮局订阅《中国电影报》(可破季订阅)邮发代号: 1-139
《中国电影报》社 | 京ICP备1901202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956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1
举报电话:010-62275441 举报邮箱:zgdyb200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