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第56期影视大讲堂举办“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研讨会”,邀请《里斯本丸沉没》联合制片人栗颜、策划雷宇,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朱勤效,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单万里,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许婧、孙萌、储双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高级编辑支菲娜、副研究员赵远、助理研究员刘斐等,围绕《里斯本丸沉没》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展开研讨。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主持研讨。
栗颜认为,《里斯本丸沉没》打动观众的关键在于它的真实客观,以及对所有历史细节的推敲和呈现。“所以,在创作上其实也是面临最大的困难:我们怎么样去找到多年前的这些资料、人物?我们如何在电影当中呈现出来这些真实的所有的片段?在这八年当中我们去了所有和这个电影相关的国家、地区,很多当事人都已经不在了,为了找到他们作为亲历者的这些录音、资料,我们跑了很多的档案馆、博物馆,以及当地的遗址。”
雷宇介绍了片方在角色人物方面的选择,“我们光采访这些家庭就有大概100多个,其实还有很多素材我们将来还是要继续去挖掘的。未来我们希望做一个数字博物馆,能够把我们所采访到的这些故事,还有这些素材都放在上面,供大家来了解更多里斯本丸的故事。”创作过程中,朴实的中国渔民让她印象深刻,“当我们摄像机面对他们的时候,他们只是淡淡说一句,‘我们只是救了一个人,没觉得有什么’。所以可能和英国的战俘后人相比,他们的表达没有那么的强烈,可能给人的印象也没有那么深,但是这其实恰恰就表明了我们中国人的内心朴实和善良。这也体现了我们影片的主题,希望大家能够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和平,不要再有战争。”
朱勤效在发言中向主创团队致敬,他认为影片选择了特别好的叙述方式,“有些人把它定位叫非虚构的剧情片,采用了调查式的纪录。我自己觉得整个故事开始的时候特别像央视的《新闻调查》,但是越往后看越打动人。而且在整个制作过程当中,电影工业化的水准特别高,尤其是动画部分。这需要创作者对整个事件、对沉船、对史料进行特别精心地研究,代表了先进的制作水平,包括里面的光线设计都特别逼真。”
孙萌表示,《里斯本丸沉没》将纪录片、灾难片、战争片融为一体,没有说教、没有卖惨,作为战争片具有和平主题、创伤关怀、人性反思和世界主义眼光。影片在艺术表达上复杂多元,有实景拍摄、电脑建模、访谈与真实纪录片的穿插,尤其是对事件幸存者、遇难者后代、美国舰艇艇长女儿、日本船长的儿女、中国救援者与其亲属等人的采访,都是非常珍贵的口述史,为这段历史留下了宝贵的人证与物证。
在储双月看来,影片通过中国舟山渔民的正义见证、真实见证,掀开了英军战俘受害事实与历史罪恶,揭露了战争疯狂和人性恶。她表示,“正是中国舟山渔民的抢救让故事由悲剧叙事转化为进步叙事,看到了人性救赎的力量,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善最终战胜了恶。可见,影片中的记忆是多面相的、多层次的。”
赵卫防表示,在《里斯本丸沉没》中,通过当下时空的采访和历史时空的展现将这两个时空进行了无缝对接,完成了比较精妙的叙事,并将摆拍和真实记录的拍摄进行无缝对接,呈现出了纪录电影的魅力,以纪录本体来呈现纪录电影的魅力,影片把宏大叙事进行了个体化,采访的人都是一个个个体的人、鲜活的人,将大量鲜活的个体叙事最终汇成一个宏大的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