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弘扬教育家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教育家精神内涵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这一理想信念要求新时代的教师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献身教育事业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这阐述了对教师在德性修养层面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当以更高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为人处事的榜样。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这阐述了新时代的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时候需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去启发学生,需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引导,需尊重学生各方面的个体差异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从而做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是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身为教师,主要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前提是教师自身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因此更是该始终保持学习状态,与时俱进地掌握学科前沿。此外,中国式现代进程中需要创新型的人才,故新时代的教师,在勤奋好学的同时更要追求真理、传播真知、勇于创新,如果自身都缺乏创造性的话还如何为国家培养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加之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教师必须尝试熟练运用各种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式,善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让课堂成为学生中心的课堂,以此保持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培养更富有创新思维、拥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这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情感维度。爱是教育的灵魂,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是教育者进行教育教学的情感基础。而且教师工作任务繁重,还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大社会责任,有爱才有奉献,越是心甘情愿地奉献一生投入到教育事业才越能发挥出巨大力量。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六个必须坚持”的重要内容,聚焦到教育事业当中则期许教师能够具备胸怀天下的世界视野,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和人类文明的守护者,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在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引领学生也放眼世界,做到以文化人。
二、利用电影推进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路径探索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主张要紧紧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让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教育家精神以逻辑严谨、层次衔接的六个维度共同构成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的时代特质,和课程思政元素是高度契合的。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在课程思政中融入教育家精神,即在职前就给学生提供精神熏陶,更利于未来的幼师们成长成为教育家型的教师,承担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崇高使命。
电影,其直观性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可视化,其吸引人的形式使得观影人的兴趣得到增强,其类型的多样性使得不同需求都能得到满足,非常适合选作探索将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媒介。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需灵活选用其资源和呈现方法,确保为学生提供适宜和全面的学习体验。
1、帮助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通常会有很多知识性的、情感性的目标,教学过程中大多通过课堂讲授以及教材让学生收获这些间接经验,它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当在课堂教学中播放电影,能够让这些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乃至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比如《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课程需要学生掌握幼儿教师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准则,但是学生并没有太多接触幼儿教师的经历,直接学习书本知识很难在课程结束就充分了解其内涵。如果让学生看《陶行知》这类的记录电影,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爱国守法”、什么是“心有大我”;看《放牛班的春天》这类的教育电影,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教书育人”、“乐教爱生”。
2、拓展课程教学内容
近年来,我国大力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每年有上映相关的电影作品,红色电影蕴含着深刻教育价值和思想内涵等极为丰富,适合用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当中来。比如《学前教育史》课程主要介绍各个时期国内外的教育实践以及教育家思想等内容,当讲到对应年代的时候可以配合观影对应的电影,像是《辛亥革命》《我和我的祖国》等,了解了相关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当下的学前教育实践,教育家们的思想观点,这样的补充拓展了学生的课程内容范围,让他们更具世界视野,“胸怀天下”。
3、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数字时代的到来为学校课程教学模式创提供了更多可能,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室等相关配套技术出现在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借助这些让学生不单单是坐在座位上听课而是动起来,从做中学。如果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把《幼儿园》这类的纪录电影、或是《大耳朵图图》这类的动画电影等等电影中的某些场景投射出来,让学生沉浸式地去经历幼儿的行为表现,去分析判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尝试可能的应对方法,那就更能感悟什么是“因材施教”。
4、丰富课程教学评价形式
学前教育专业有一特性就是课程有不少是考核性质的而非考试,所谓考核课那么考核的形式就不拘于笔试了,尤其是课程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可以尝试让学生像拍电影一样去呈现他们的作品,或是以写影评的方式测验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等等形式。比如《儿童文学》课程学习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效仿崛起的国漫拍摄属于他们的根据儿童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作品来考核;《儿童舞蹈》《幼儿歌曲弹唱》《儿童戏剧》等艺术类课程可以效仿拍摄歌舞电影呈现学习成果。这既丰富了课程教学评价形式,更全面地考核学生,又能提升学生对学习和考核对新鲜感,领略“勤学笃行”。
总的来说,通过电影这一媒介可以把教育家精神自然的融入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各个环节,增加学生学习专业理论和教育家精神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对理论精神的吸收和感悟,耳濡目染之下为其未来成为继承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幼儿教师埋下种子,静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那一天。
(作者系上饶师范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