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滕导的接触交往不算多,在我的总体印象中,他是一位艺术家和官员可以并置的尊者,是艺术家当中不多见的长期从政的官员、官员中不常有的成就很高的艺术家。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分工高度分化并日渐固化的语境下,要做到这一点是相当不容易的。他在戏剧电影领域的见识和追求尤为值得一论。
真见识:真诚、真切、真知灼见
滕导是一位既有高度理论修养,操作实践能力又特强的艺术家。这是他比一般的理论工作者和创作实践者高出一截的根据和底基所在。相对于前者,他的理论阐述更为切实和通透;相对于后者,他的创作实践更加灵动和高妙。具体到影视创作,他的一些艺术思想和观念既超前,又切实:
一是提出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创建影视制作的中国学派。从2014年5月,中国第一部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在美国好莱坞奥斯卡奖颁奖地杜比剧院举行海外首映礼,此后《萧何月下追韩信》《贞观盛事》《曹操与杨修》《捉放曹》《锁麒麟》等联翩而至、相继出海,这是中国电影对世界电影的独特贡献,是滕导和他的团队孜孜以求的丰硕成果。我们看到,这些新戏曲电影“逼真而极具层次感的3D效果,8K超高清画面,多媒体技术对情境、氛围的再创造,加上全景声技术对声音方向性、运动感的优化与丰富,使影片得以拓展出更为广阔的叙事空间,摆脱了一些传统戏曲电影舞台表演的局限,提升了京剧的审美境界”,日渐为国内外学界和业界所关注与认可,不觉间已成为唱响中国文化的一个品牌。正如滕导自己所说:“我从事影视艺术创作已近四十个年头了,我一直有个梦想,要和同行们一起创建影视制作的‘中国学派’”。文化创新需要新的技术支撑,走向世界理当寻找好的端口。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代语境下,先进的技术手段不仅对于戏曲电影发展是抓手,对于整个电影创作同样具有先导支撑作用,滕导提出追踪人类科技发展,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手段锻造电影生产的核心驱动力;用先进的生产力代替落后的生产力,促进电影内容和形式的双重迭代和升级,让东方文化在新技术中找到通往世界的出口,应该说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二是主张用纯正而又最现代的方式,让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有穿透力的传承。“国家京剧电影工程”是2011年启动的,滕导接手的第一个项目是《霸王别姬》,从此便和戏曲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10年来,他与SMG 和上影集团的团队合作,已经拍了6部8K长电影,是名副其实多产、头部的新戏曲电影艺术家,对整个“工程”的发展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电影本身是来自西方的舶来品,百多年来我们借助西方的电影体例架构逐渐建立起一套自己的电影符号体系,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了自身的类型样式。但需要看到,戏曲和戏曲电影都是中国独特的创设,没有现成的国际经验可以参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据戏曲和影像耦合的规律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为了让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实现有穿透力的传承,滕导和他的团队勇于向既成经验挑战,摆脱程式规范的约束,致力于新的开拓和新的表达。从开始的《霸王别姬》《曹操与杨修》,到后来的《敦煌女儿》《锁麟囊》,个中的探索越来越自觉,观念越来越解放,方法越来越现代,技艺越来越多样,不仅有意识地摆脱舞台限制,大量采用外景和实景,并且充分运用蒙太奇的思维和节奏,将舞台假定性与电影纪实性巧妙结合,将平行叙述、交叉叙述、环形叙述、主客观交替叙述融为一炉,尤为重视景别、色块、构图、线条、对比、隐喻等造型手段,以及叙事、影调、焦点、节奏、桥段、质感等影像特质,借助于一系列精心建构的光线设计甚至光影特效,强化运动透视,扩充四维空间,把戏剧电影从原有的格式和时空束缚中解放出来,从承袭的传统规制和表演格式中挣脱出来,完成了从“舞台纪录片”向“电影艺术片”的转型,为中国戏曲电影开拓了一个新的非常广博自由的创作空间。他坚守的“尊古不泥古,创新不失宗”“既古典又现代”“看脚下更看天下”“美的双向奔赴”等原则演化出累累果实,不仅屡屡获得国际国内各项大奖,而且作为中华国粹文化和中国电影的特殊样式走向全球,受到世界各国观众的欢迎。
三是强调没有创新,就没有机会。过去谈戏曲电影的传承和发展,人们谈抓机遇契机的比较多,更多看重的是机会为先、乘势而上。这当然不失为一种发展策略和思路。而在此基础上,滕导运用逆向思维,提出或者说格外关注“内视角”,关注创作者自身的观念和行为,主张创新领衔、创新为本,用创新来创造机会、带动发展。也就是说,不是被动地等待机会,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创新创造,在高质量的动态发展中酝酿生机、捕捉机遇、促进发展。这样,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不仅对客体对他者有要求,对主体对自我也有了要求,而且是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滕导反复强调乘势而上要找准方向,没有创新,就没有机会;没有机会,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必然落后,就必然被淘汰——理论的阐述非常中肯并且透辟到位,探索实践则艰难推进铢积寸累。他始终强调:“创新不是花架子,经典不能走样,必须脚踏实地。”上海这几年京剧电影、沪剧电影、昆曲电影、舞剧电影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滕导的倡导产生了引领性的影响。正如他自己后来所总结:“我在担任2010上海世博会开闭幕式总导演时,一直考虑的是实现艺术与科技突破性的融合与创新。最近几十年,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而且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方式为之发生变化。在这样的境况下,如果排斥新科技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显然是不明智、短视的。”如其所说,不断升级迭代的影像技术,正在重塑人们对电影形态的认知,如果没有对艺术和科学中永远无法达到的东西的不断追求,没有强有力的学习自觉和学习能力,新戏曲电影的生存和发展将无从谈起。
大追求:一流的、顶端的追求
由于工作性质,滕导是从大型晚会、综艺节目起步的,政府奖、星光奖,金鹰奖,得奖无数,做到了行业的头部,在这个舒适区里,本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一个华丽转身,他客串进入了戏曲电影,开始承担“国家京剧电影工程”,自此一发而不可收。这当然是有风险的。但滕导敢作敢为,义无反顾,经过经年累月的努力,攀上了新的高峰。这一路走来肯定是艰辛的,但也有力地证明,一流的追求是可以产生巨大动力的,是可以所向无敌、所向披靡的。滕导多次谈到跟跑、陪跑和领跑的关系,谈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气度和格局。从进入“工程”的那天起,他就要求团队一定不能仅仅满足于跟跑和陪跑,还要确立领跑的勇气,培育领跑的实力,做出领跑的作品。这种自觉的、内生的、顶流的追求对当代中国电影发展无疑意义重大。
从整体上说,目前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还有不小差距,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一定无所作为,不能够在有些类型上独树一帜,在有些样式品牌上后来居上。正视差距、追求卓越,锲而不舍、奋发图强,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心骨。在这方面,滕导也躬体力行。一方面,他始终真诚虚心地学习人类一切优秀的影像创造;另一方面,锲而不舍地跟进突飞猛进的科学巨变。实际上3D、8K、120帧全景声,都不是我们首先发明的,但滕导大概可以说是运用的最早、最好、最坚定,取得成果最显著、最丰硕的艺术家之一,并在运用过程中不断消化吸收再创造,使其不断臻于成熟和完善。正是这种来者不拒、开放通达、无所羁绊的艺术观和技术美学观,让滕导的戏曲电影作品一部比一部精彩,从早期的《霸王别姬》到新近完成的《锁麟囊》,应用场景更为自然,细节呈现更为精致,演艺表演更为自然,画面质量更为精湛,空间范畴更为开阔,总体调性更为和谐,将中国戏曲电影持续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对其艺术规律的认知理解和把握也不断攀上新的层次。
戏曲片虽然是中国电影最早出现的样式,但偌许年来,它的理论演进相对较为缓慢和滞后。在互联网、数字超高清时代,电影文本体裁的飘移和异质无时不在发生,任何单一的类型样式都很难完美地表现这个多元的时代,都很难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旺盛要求,跨类型多样化全技能是一个世界性的大趋势,也是当代类型电影发展面临的新格局。同样,在滕导的作品中,样式和风格的融合互渗无所不在,方法和技能的演化升级俯拾皆是,赋予了戏曲电影新的生命和活力。他从反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五术”(学术,艺术,技术,算术,黏术)完整概括了长期不懈探索的成果,大大丰富了中国戏曲和戏曲电影的艺术思想宝库。“文化自强,在于艺术的根;文化传播,在于创新的魂”。滕导及其团队的思考和实践几乎重新定义了戏曲电影的规范和标准,那就是“将过去的经典与今天的诚意发挥和雄心勃勃的审美独创性融合”,达成了时空视阈的过渡、跨越与链接,为当代中国电影的融合创新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