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举办第55期影视大讲堂,讲堂邀请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中影集团原董事长焦宏奋以“从文化体制改革看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国电影集团组建说起”为题展开分享,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国有电影制片企业——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的体制改革历程,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库资源。本期大讲堂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战略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藩,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孙萌、储双月参加讨论。
焦宏奋从聚焦主业,拍摄优秀影片;做好以国家中影怀柔数字电影基地建设为代表的产业基础;作为影视文化公司,启动上市;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做凝聚人心的实事;坚持重点影片创作;进口影片的引进与发行;技术创新,提升影院竞争力等八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影集团组建过程及产业改革情况,并从当下中国电影的问题出发,对中国电影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他表示,当下,中国电影需要重视“强弱项、补短板”,建设良好的电影生态,“既要细分市场和人群,还要认真研究国家的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通过深化改革来助力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
分享中,焦宏奋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充满信心,“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形态,已经深入老百姓的消费习惯,而且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经济大国,完全有实力支撑中国电影的经济基础和经济规模,中国电影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内需动力还在。”
他认为中国电影在五个方面有着明显的发展优势。第一,中国电影质量不断提升,国产电影越来越好看,国产电影和进口电影比例出现“我升他降”的趋势。第二,中国电影人才储备非常充分,中青年导演不断成长,他们在电影制作方面极大地提升了对新技术应用的水平,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电影的国际表达。第三,中国电影新技术应用走在了世界前列。得益于中国巨大的市场,中国巨幕、CINITY以及LED等在新技术、高格式放映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放映条件不断提高,观影环境大为改善。第四,中国电影具有广阔的市场,精准投放的分线发行、区域发行将会成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第五,社会观影积极性得到提高,市区金融财政补贴不断加大,也推动了中国电影的放映和影院上座率的提高。
刘藩的发言也围绕文化体制改革展开。他表示,在2000年左右,国有电影企业大部分进行了集团化改革,改革的目的是把产业链连起来,提高经营效率、整合资源,“也正是因为改革,国有电影企业享受到了市场转暖高速增长之后的红利,同时我们加入了WTO,在大的趋势下,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电影企业实现快速发展,民营和国营一起奔跑、一起竞争。也带动了电影企业和其他领域的企业一起,实现了十几年比较好的增长。”
孙萌在发言中对中影集团今后的创作提出了建议,她认为,在创作中要加强主旋律影片的实验性探索,力求创作范式的全面升级,同时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展现中国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此外,还建议重视文学改编作品的影像转化;对类型片的艺术呈现、样式与主题进行现代化探索;重视现实题材电影创作,促进中国电影的生活化走向和体验;让合拍片从偶然、随机的单个项目发展为通过资本联结的稳定、持续、规模化的深度合作项目。”
储双月以《志愿军》系列为例解读了2024年“中影”的电影创作趋势与亮点。她认为,《志愿军》系列电影已经从民族历史视域转向世界历史视域,承担起了历史叙事的道德责任。“影片致力于追求多重叙事视角下的叙事张力,来呈现多维一体的立体战争。不同于以往的抗美援朝电影,它们在历史书写脉络里还引入了一个美国他者视角,讲述集体主体的故事,以此彰显历史叙述的多重性、不同叙述之间的层次性。因此,影片文本不再限于本土历史知识,而是吸收了美国的历史知识。”储双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