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是健全“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抓手。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在培养学生政治意识、道德观念方面具有积极推进作用。近年来,各大艺术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色,探索“思政+艺术”的协同育人模式,实现课程思政与美育教育的双向同行、同向发力。孟子云:“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红色电影音乐作为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和革命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能够浸润人心、以美化人。新时代语境下,应发挥红色电影音乐的育人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红色电影音乐资源融入路径,建设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
红色电影音乐在“思政+艺术”育人模式中的重要性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思政教育具有思想塑造、行为匡正、价值引领等重要作用。但审视当下思政教育课堂发现,仍存在“教师台上独角戏,学生台下玩手机”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是思政课程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红色电影音乐作为体现中国共产党精神内涵的一种方式,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是丰富思政课程内容、实施“思政+艺术”育人模式的重要资源。由此,发挥红色电影音乐的育人作用,深入探索“思政+艺术”育人模式变得尤为迫切。
强化思政教育的情感渗透。红色电影音乐可通过振奋人心的革命故事、鲜活生动的革命人物、澎湃激昂的红色音乐,使思政教育更为直观、生动,培养学生革命精神、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熏陶。
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红色电影音乐是对过去革命历史、英雄事迹进行深刻讲述,其承载着丰富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包括真诚、高尚、团结等,能够引导学生反思自我、超越自我,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发扬革命前辈的精神,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比如,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曲《英雄赞歌》蕴含英勇清廉、真诚大度的优秀品质和道德情操。
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红色电影音乐蕴含着丰富的党史篇章,是老一辈革命者、改革者留给青年们的精神财富,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施“思政+艺术”育人模式时,将红色电影音乐融入其中,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促使学生积极投身于国家现代化建设。
红色电影音乐在“思政+艺术”育人模式中的路径探索
近年来,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国各级学校积极探索“思政+艺术”育人模式,在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挥艺术“以情感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重要作用;探索艺术“思政化”、思政“艺术化”的创新路径,着力培养具有浓厚艺术气质、深厚“五爱”情怀、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色电影音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诠释着新时代昂扬奋进的崭新形象,是创新“思政+艺术”育人模式的重要资源,因而要以红色电影音乐为核心引领“思政+艺术”育人模式高质量发展。
选择优质红色电影音乐资源。纵观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红色电影音乐,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草原上的人们》《浏阳河》等,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地道战》《红色娘子军》等,亦或是改革开放时期的《黄河大合唱》等,均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以电影音乐的方式重现党从最初成立到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为人们架起一座走进历史长河、赓续红色精神的血脉之桥。因此,深入挖掘红色电影音乐的精神内涵,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功能,对于培育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至关重要。然而,就红色电影音乐的内容而言,整体架构不够完善、内容形式相对独立,缺乏置于统一架构的理论体系。基于此,要构建“思政+艺术”的教育融合体系,需要加强对红色电影音乐资源的挖掘整合,为“思政+艺术”育人模式的实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方面,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等收集、整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红色电影歌曲,深入研究作品的创作背景、历史事件、作品风格、旋律特点、历史和文化内涵等。同时,将上述资源上传至学习强国、学习通、智慧树等教学平台,搭建集历史文献、音视频资料、学术成果于一体的资源平台。另一方面,组织学生通过田野调查、口述史的方式,收集和记录鲜为人知的红色电影歌曲、影片拍摄场景、老一辈革命家的口述史等珍贵资料,以拓展资源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挖掘红色电影音乐思政元素。课堂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也是实施“思政+艺术”育人模式的关键场域。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设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深挖红色电影音乐中的思政元素,将其中深入人心的歌词、直抵人心的旋律、打动人心的故事作为教学开展的重要资源,并结合各学科特色与优势、学生心理特点寻找这些资源与“思政+艺术”教学的切入点,进而打造“思政+艺术”精品课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感悟红色文化。同时,相较于其他通识类课程,“思政+艺术”育人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具灵活性和创造性,加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思政教学带来更多新视角与新思路,使得红色电影音乐能够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得以全方位、立体化呈现。
一方面,借助新媒体开展音乐鉴赏、音乐表演教学,在提升思政课堂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立足校园文化,充分发挥红色电影音乐的育人作用,拓展“思政+艺术”第二课堂。通过举办红色影片放映、党课讲座、红色经典音乐会等形式,搭建校园红色育人平台,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培养学生政治意识和道德观念。
发挥红色电影音乐育人功能。文化的形成有其社会属性,文化的传承也需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发挥红色电影音乐育人作用,探索“思政+艺术”育人模式,必须立足学生实践需求。一方面,跳出“课程”的单一形式与学校的传统教育场景,遵循“大思政”理念。通过开展红色歌曲合唱比赛、红色电影音乐创作工作坊、红色电影观影会和讨论会等实践活动,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促进艺术思政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审美价值,实现艺术思政的入脑入心。另一方面,结合红色电影音乐所呈现的故事、场景设计具有广泛参与度的实践活动,如“红色音乐进校园”“红色之旅主题研学”等红色文化实践活动,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
(作者系渭南师范学院讲师)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资助“高校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项目编号:21JK012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