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故事里到处都是失败者,而奋斗故事中每个人都可以是英雄。《蓦然回首》讲述了一个能拨动人心弦的奋斗故事,那些为热爱做梦的日子,那些为追逐目标拼尽全力的日夜,那些疲惫、孤独、无望中的苦捱,谁没有过呢?梦想、热爱、青春、友谊,一切你没法拒绝的美好……一首献给动画人的赞美诗,也送给为梦想奋斗和奋斗过的你!
奋斗故事&成功故事
这么高纯的奋斗故事,在国产片里很罕见。《蓦然回首》里两个漫画“宅女”面目粗糙、头发凌乱,因为每日伏案作画导致不善言辞、弓腰驼背、双眼无神,恋爱更是全无可能,可是她们唤起了我心里深深的共鸣,谁拼死奋斗的时候不是这个熊样?
对于当下这一代年轻观众,这样的生活更熟悉了,哪个不是为了为练一技傍身,从小就每天在钢琴前鏖战两小时,或在球场在泳池搏到汗如雨下筋疲力尽,拼搏,他们太懂了,太知道成功来之不易,要想超越别人一点点得付出多大的努力。喂养这样一代从小拼到大的观众这种速食的成功,不过博他们一粲,既没有说服他们,更不可能征服他们。
国产片里爱讲的是成功故事,而不是奋斗故事,二者的区别在于,对于奋斗的描摹与剧作高潮的设计。比如最近很热的“衰仔”逆袭故事,其实还是成功故事,它的剧作高潮指向一场关键的战斗,而主人公极度接近成功者,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成功者。而奋斗故事中,奋斗是持续的日常,是影片主要展现的内容,且不以取得一次决定性的胜利而告终,如《千年女优》中所说:?“因为我喜欢追寻着那个人的自己”,追寻即意义。
显然,成功故事更常见,因为它更适用于好莱坞式三幕剧拱形戏剧结构,有Deadline、时间螺旋、节奏加速器、高潮战斗,还有HAPPY ENDING,更容易吸引观众。而《蓦然回首》则示范了另一套跟好莱坞不一样的剧作法——一部高潮不明显的奋斗电影该如何引人入胜。
我视角的情绪电影
《蓦然回首》的吸引力要素就是:沉浸,情绪的沉浸,变成一部情绪电影。它之所以能够引发观众强烈的情绪效果,有赖于:一、丰富的细节;二、我视角。我视角可能是新一代观众非常重要的一种审美取向,VR电影、游戏中的玩家视角是更可见可感层面的运用,在叙事方面,我视角可开发的空间还非常大。
我们常见的电影是:主人公是单线的,但视角是全知的上帝视角,或高于剧中人的第三人视角,我视角不太一样,没有太多全局观,事件要局限在“我”的这个视角里才会被感知,不能随意跳出我的视角,切换到我不可知的那个视角里。看起来似乎视角更小了,更好掌控,其实剧作难度并未降低,从某种程度上说,反而更难了。
日本推理小说作家大泽在昌在《畅销作家写作全技巧》一书中就谈到,限制视角写作是一件特别特别难的事情,尤其是没有专门受过这方面训练的新手作者,要么故事很难打开半途夭折,要么写着写着就会跳出自己的视角,写一些这个所限视角不应该知道的事情,这样一来他之前建构的视角叙事就此土崩瓦解。
《蓦然回首》中,我视角非常明显,几乎全部叙事都扎进藤野的视角里,除另一个女主角京本往外跑追藤野的那一个主观镜头外。不管观众有多么想知道京本到底发生了什么,她为什么会遭遇不幸,创作者非常执意地做了留白。这才是世界在我们面前展开的样子,我们能看到的能掌控的,只是一点日常,而庞大吊诡的无常你根本无从认知无从把握。
我视角因为往往涉及重新对时间进行裁剪和定性,这很容易与女性主义电影联系在一起,就像香特尔·阿克曼的《让娜·迪尔曼》中大量日常的时间,在好莱坞剧作观念中是需要被剪辑掉的冗余时间,却是影片具体呈现的重要时间。《蓦然回首》中如果你真的进入藤野的视点,就会跟她一样忘记身外的世界,忽略客观的时间,而进入到除了绘画再无其他的纯粹的世界里。虽然“我视角”在女性主义作品中尤为常见与凸显,但必须强调的是,它不应被简单地划为性别叙事,《蓦然回首》貌似少女漫,作者藤本树就是一位男性作者,对于职业作家而言,“我视角”无关性别,选择哪个视角也无关性别,只是一种创作方法或技巧。
在这样的一个我视角的故事里,能带给观众愉悦的重要元素就是情绪,不靠外在的戏剧冲突吸引观众,而是靠内在的情绪共鸣和沉浸,创作者需要动用很多要素来辅助加强情绪的沉浸。方法有很多,这里只提一点——听觉。听觉特别有助于人沉浸到情绪里,尤其是音乐,因为音乐本身就因情绪而生。
近些年来,囿于成本,日本的很多动画片都是有限动画,视觉效果并不算出色,相比之下,听觉要做得优越得多。无论是声优还是配乐,日本在听觉方面花的功夫,远超很多国家。中国在听觉方面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从中国做声音的从业人数到他们在颁奖典礼上被嘉奖的次数,都能看出整个行业对声音的重视远远不够。今年文化输出最佳榜样《黑神话:悟空》优秀的声音处理就功不可没,既民族又国际的音乐大大助力了它走向世界。
不只“英雄之旅”这一条路
《蓦然回首》让我再次思考:我们是不是对好莱坞剧作方法存在误解和迷信。市面上好莱坞剧作方法的书籍集中问世于八九十年代,一些书后面附带了适用的片目,可以看出基本上是新好莱坞之后的电影,到了90年代,有一个专用名词叫高概念电影,总体归为强视觉强节奏电影。这些剧作书无疑都受到了约瑟夫·坎贝尔的人类学、神话学研究《千面英雄》的影响。《千面英雄》将人类不同种族的英雄叙事诗总结为“英雄之旅”,好莱坞电影尤其是新好莱坞的强节奏强视觉电影基本延续了“英雄之旅”的剧作结构法。
几十年来,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热卖为这种剧作结构法做了强大的背书,但其实对它的质疑一直存在,诺思罗普·弗莱在《类型的剖析》一书中就提出,英雄之旅并不是人类所有神话的浓缩提炼,它只是欧美世界男性狩猎神话的提炼,如果将这样一种对某一类故事的归纳理解成人类通行的普遍故事范式,显然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事实上我们人类有很多种神话,也有很多种不同的讲述方式。比如近几年比较热闹的印度电影、包括日本电影、法国电影,讲述故事的方式就与我们熟悉的好莱坞电影有着明显的相异性,并且它们都拥有固定的拥趸,我们应该更有意识地去挖掘发现这种多元性。
作为漫画改编动画电影,《蓦然回首》的视觉加工不算太多,但第一个镜头很赞,是一个一直对着天空拍摄的旋转镜头,完全打破了水平轴线,让观众产生了一种目眩的飞翔感。个人觉得国产片的视觉语言还需要进一步新颖化,很多铁律现在其实都在被打破。比如轴线,《异人之下》展现异能英雄大战,是一部完全视觉系的电影,但是片中的打斗还是沿用一个非常规范的水平轴线,对比一下,同期上映的《死侍大战金刚狼》就有很多突破水平轴线的视觉镜头。好莱坞电影其实在2012年《复仇者联盟》复联大战外星怪虫那段高潮戏中,就彻底打破了水平轴线,因为钢铁侠各种变道飞行、转体、倒冲,水平轴线的束缚和垂直轴线的区间都被完全解放。今年最让我惊艳的分镜是在《黑神话:悟空》开场动画里,二郎神和悟空的那场大战,分镜特别开放,完全突破了旧有画框意识、轴线概念,整个水平轴都是不存在的,垂直轴也是无极限的,这才是真正具有三维意识的动作设计。
我们的观众是见多识广、迅速成长的,我们的电影无论是从叙事还是视觉,都需要全力以赴地始终与观众同步,才能跟观众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