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电影暑期档,导演柯汶利的第二部长篇电影《默杀》在中国院线斩获约13.5亿元的票房,超越了他的前作《误杀》13.33亿元的票房佳绩,两部长片作品在口碑评分上也表现亮眼,自编自导的原创电影《默杀》更是在叙事策略及社会议题上备受关注,这位出生在马来西亚祖籍福建的85后青年导演为何能在近几年中国商业类型电影市场中走出多赢的局面?本文通过对柯汶利的特邀专访,一同解构分析属于他的创作密码。
一、缘起与养成:
早在中学时期柯汶利就与戏剧结缘,在当地的戏剧剧团里出演角色及参与剧本写作,“十二三岁时开始接触舞台剧就很喜欢,觉得讲故事很有趣,中学毕业后有机会去到广告公司工作,拍广告实际上也是结合了戏剧:演戏、剧本故事、构图,尤其是故事。”在兴趣和机缘使然下,柯汶利在舞台剧及广告短片的领域开启了与戏剧的接触,随后他来到台湾进入到科班院校接受更为系统的教育学习,“在台北的世新大学四年间完成了口传系、公管系两个专业主修和广电系一个专业辅修,这些课程的学习就包含了一些短片影像的制作。大四毕业时我去考了台湾艺术大学电影研究所硕士班,考上之后就一路就开始电影学习,跟着像王童、焦雄屏等台湾导演或电影工作者老师们学习,随后开始独立创作短片,第一部短片就叫《自由人》。”短片《自由人》2015年在奥斯卡“最佳实景短片奖”获得提名,彼时30岁的柯汶利正式由国际电影节展的荣耀获得了电影界的关注,也由此迎来了在中国大陆电影市场的创作机会。而在这一次亮相前,他个人的戏剧养成图谱里已经完成了演员、编剧、剪辑、导演等多种核心工种的锻炼过程,这样的多面锻炼,也为他后来在长片电影的创作中提供了重要作用。
二、类型与题材:
《默杀》是柯汶利编剧导演的原创作品,在谋杀迷案的外壳下,校园霸凌、原生家庭伤害、未成年人犯罪、职场权谋等多个议题层层关联。“有时候沉默是会杀人的,你看似什么也没做,但恰恰就因为你没有做什么,可能会让无辜的人受伤。我希望通过《默杀》鼓励更多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能伸出援手,不再沉默。”与柯汶利的其他作品一样,《默杀》不仅仅意在打造犯罪悬疑片的风格视听,更是力图打造具有深刻社会反思意义的作品。
作品的成功让市场给柯汶利打上了商业类型片导演的标签,对于柯汶利来说,类型的适配其实是在故事内核确定之后的选择。《默杀》的故事灵感同样来自于导演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观察和体悟,当不公的事情发生时,施害者固然可恨,但冷眼旁观者更令人心寒,对柯汶利而言,对作品类型和题材的选择,关联到他最初选择做电影的初衷。“希望通过电影作品的形式为更多人发声,为社会传递正能量,这是我当导演的初衷。我自己对社会议题非常感兴趣,从小到大会常看新闻,看到一些比较不公义的事情,就自然地很关注。社会事件与悬疑犯罪的类型是比较搭、比较好的组合。我们在拍《误杀》的时候没有想过票房能有这样的成绩,后来看到这个类型的‘天花板’似乎可以不断突破,也就自然继续在这个类型上去创作和发力。”
三、叙事节奏与情绪:
在针对《默杀》剧情节奏的评论中“反转反转再反转”是高频影评,电影在一开始就通过紧张紧凑的情节设置,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悬疑信息的世界,随着剧情的推进,信息点又层层加码,不断揭开的新角度与事件呈现了多层次效果。“我可能希望节奏上可能快一点。110多分钟的电影里,他们不要拿起手机,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专注。”对当下观众关注力的判断,使得《默杀》让影片呈现出了比之前的作品更为紧凑的叙事节奏,而剪辑思路的前置更让作品被赋予了饱满的叙事信息:“剪辑在一般的流程里是最后一关,在剪辑线上可以去判断演员的表演,美术需不需要再加特效,镜头可以怎么用,运用在哪里呈现出什么样的效果,但剪辑对我来讲很重要,它影响到最终的审美判断。
“当然对于犯罪悬疑题材而言,反转作为一个技巧会被更多地用到,但我个人认为这其中一样要讲求力道,也就是关键在于反转的点能否真正‘击中’观众的内心。《默杀》里的反转更多的是人物人性不同面向的呈现。”面对“反转”这一犯罪悬疑题材的常用技巧,柯汶利希望所有表达技巧所能达到的不是炫技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情感情绪共鸣:震慑但温暖。
四、人物与关系:
确定了电影的主题后,柯汶利便开始细化人物的编剧创作,《默杀》中的人物是一幅众生相,因社会及家庭关系关联牵绊,总体是为了服务主题而存在,角色用各自的角度阐释着“沉默”这一主题,从校长的权威压制到老师的冷漠旁观,再到母亲的无力保护,每个角色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沉默的含义。但在看似亲密的人物中又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冲突,从而完成紧密却又对照鲜明的关系图谱。
“每一个电影都在辩证一个主题。《默杀》是关于‘沉默杀人’的主题,我就需要用两个角色以上去辩证这个主题,一方面的角色是赞成沉默的,另一方面角色是赞成发声的。《默杀》里李涵跟小彤就是一组对照关系。李涵是一个比较封建的母亲,什么事情都沉默隐忍,看到年幼的女儿被侵犯发生了惨案,她选择把门关上,把土盖上。但是她的女儿小彤不一样,小彤看见继父伤害母亲和伤害自己的时候,她拿出刀来想要自卫防身,再来面对惠君受伤害的时候,她第一时间也是要冲过去救人。李涵和小彤就是一个反义对照组。”
编剧兼导演的身份赋予了柯汶利在拍摄时更多的创作空间,在演员刻画人物的表演上,柯汶利更倾向把表演空间提供给演员,让演员可以提前进入片场环境走戏,结合空间氛围自行新增台词和动作。“李涵帮女儿剪头发那一场戏,演员也问我说这场戏要怎么拍?我说你按你的感觉来,以你的感受为主,但主要的点就是你要做的动作就是剪头发,然后帮女儿擦掉脸上的胶。然后我就让摄影师也不排练,直接开拍,我偷偷让工作人员在拍摄时放电影的主题曲作为背景音乐,音乐起来氛围特别好,演员进入得很快,尤其是最后那个母女之间要分离的时候,她们现场抱在了一起,那个姿势是我没有设计好,但现场这个画面是很有力量的,在这个动作里看得出女儿想要保护妈妈而且懂妈妈,她为妈妈在考虑,想要让妈妈解脱,这是演员在那个情境里被调动后主动赋予的。”
五、象征与隐喻:
在柯汶利导演的影像表达中,特别重视象征与隐喻的表达。电影《默杀》里设置了多个别具深意且反复出现的意象符号。
白鸽:寓意自由与方向。现实里的鸽子可以飞翔在蓝天也可以能被困于牢笼,影片中它撞击在迷雾四起的校园玻璃上,它出现在美好友谊的好友怀里,它出现在残酷霸凌的压迫里,它还出现在父女相见的梦境里,反复出现的白鸽在不同的阶段带来不同的意义,但最终以希望与救赎的力量,为影片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金桔:寓意苦涩与坚韧。因为掩盖真相而种在天台的金桔,扎根于被家暴的苦涩,扎根于无所依靠的逆境,扎根于腐烂变质的人体,扎根于职场欺凌的无奈,在苦涩中裹挟着为母则刚的坚韧,沉默结出的“恶果”,给影片赋予了复杂的人性滋味。
锤子:寓意反抗与打破。锤子是凶杀现场的关键凶器,锤子在信徒书中被这样描写:“真理是一把锤子,可以砸碎顽石”,影片里锤子承载了案件的线索也承载着绝望的父亲对复仇的决心,最终以一种捶打叩问的状态敲击观众的思想……
采访中,柯汶利也表达了自己对象征与隐喻手法的偏爱:“我喜欢电影里有一些动物,因为动物其实不大可控,它的行为动作是非人类逻辑的。我也喜欢用天气去说故事,例如在《默杀》会看到故事发生时多数都在下雨天,后面尘埃落定,雨停了阳光普照。我自己比较喜欢有一些隐喻,有一些帮助理解故事背景气氛的表达。”柯汶利透过象征与隐喻的表达,增强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为观众观影后展开电影评论提供了抓手,从而也成功焕发出影片市场票房号召力,实现艺术与市场的融合。
前作《误杀》作为翻拍作品上映后收获的市场成功,使其成为业界讨论和评析的热门样本,对其成功进行“中国本土化”的改编讨论尤其集中。访谈中,被问到是否在创作时特别针对中国市场文化语境去设定意象表达时,柯汶利则表示渴望对话的是世界的观众,与中国市场的契合更多是自己华语成长背景的自然解读。
“我对话的不只中国观众,应该是世界的观众。这次《默杀》也同步在其他国家上映,在美国、英国、马来西亚等,票房也都不错。对于这样的一个节奏,这样的一个主题,和不同国家的观众都挺适配的,大家能理解和接受这些表达。在《误杀》中我改编时将原作的‘狗’变为了‘羊’,是因为想把主题进行更好地改编升华,改编后的主题是‘乌合之众’,英文里是sheep without a shepherd,那么刚好和‘羊’关联上,它是一个为了主题升华而改编的设定,并不是从某个国家电影市场语境而倒推去改变的元素。”
六、流动身份与风格定位:
从剪辑到编剧到导演,从马来西亚到中国台湾再到中国大陆,柯汶利在电影创作中的成长是身份流动的过程,而这一次《默杀》的取景地回到了柯汶利的故乡槟城,这似乎是一种回归,但更是一种带着陌生感的挑战。“第一次回自己家乡拍摄,对当地的影视制作环境我恰恰是不熟悉的,我们的团队又来自四面八方,需要协调团队内部和当地的配合,是个挺大的挑战。”选择家乡的原因不止于情感,而是马来西亚天然的地域属性与影片设定背景非常一致。“我的父亲是从福建来到马来西亚的木商,从小我就看着他和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打交道。《默杀》这个故事里也是有不同背景的人,里面有中国内地的、港台的、马来西亚的等等,所以我们的演员他们带着不一样的口音出现时是不突兀的,使得整个故事语境是贴近地域真实,但故事的理解又是国际开放的。”
故乡包容开放的气质伴随着流动身份的成长过程,似乎也注入了柯汶利的创作风格中。“小时候跟着父亲经常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长大以后去了不同城市工作,我似乎也都能接受大家的想法、属性、习惯,再到后来要做一个电影的时候,就天然地想把身边感受到的不同的文化或者说不同的人组在一起。导演的风格源于个人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等,这些因素决定了我们在创作时的审美偏好和叙事方式,它们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不是刻意为之,我觉得风格这种评价应该是外界给予的,说实话我自己很难自我定义,但是在创作过程中我喜欢和多元的人交流,非常愿意听取不同的人的建议和看法,拍摄时工作人员包括灯光、场务等,有什么想法也都可以过来和我交流。所以‘包容度’可能是我比较看重的。”
两部电影的成功已经让柯汶利在世界青年电影导演中备受瞩目,谈及第三部电影柯汶利表示还没具体想法,但未来依旧会在中国电影市场长期深度发展。“中国的市场真的很大,市场大就有很多可以创作的机会,而且这里的电影条件会越来越好,这对于我们创作者来说是很利好的。下一个作品的类型和题材我现在还不确定,不过无论如何,对于人本身在不同境遇条件下的不同状态,对于这其中的‘为什么’,或许永远将是我最感兴趣的命题之一。”
(作者系CCTV6电影频道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