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2024年致敬经典·国际修复电影展”于苏州正式启幕。本次展映影片既有由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主演的《党的女儿》(1958,4K),也有由穆德远、梁明联合执导的国产惊悚佳作《黑楼孤魂》(1989,2K),还有米尔科·曼彻夫斯基执导、摘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暴雨将至》(1994,2K)等16部中外经典修复影片。放映之外,主办方策划了5场人文电影课活动,邀请影片主创、电影学者等嘉宾和观众们进行交流。
在这里,我们听到老一辈电影人谈修复电影的多重价值,思辨修复电影的标准,与观众坐在一起享受修复电影的魅力。为此,我们特别采访了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原所长杨雪培,导演、编剧、摄影师穆德远,听听他们与修复电影之间的故事。
与时间赛跑的守护者
下午一点,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4号厅,影迷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杨雪培为大家介绍自己的母亲——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在影片中让他深受触动的表演,“《白毛女》是她走上大银幕的起点,但《党的女儿》让她进入了一个‘无我’的状态,她也曾说过,这部影片为她铸了魂。”
4K修复版《党的女儿》与观众见面,让杨雪培十分高兴,因为他自己就曾做过电影修复工作,同时还能够与观众一同观看这部影片。这让他也回想到了当年他做修复电影的经历,思考起了修复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关系。
“当时,就是在与时间赛跑,因为胶片只要多放一天,它就在不停地衰退。”杨雪培一边回忆一边感慨,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老电影人、老电影正在消失,“抢救性”工程应运而生。2006年底,中国电影资料馆发起了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
在多方共同的资金、设备、人才支持下,首先确定了要将胶片转数字,“还从国外请到了电影制片厂的专家来讲他们是如何修复影片的。”杨雪培是看着众多老电影长大的,他介绍,那些现在观众看老电影时认为的“年代感”,比如抖动、条纹、闪烁,有不少是电影胶片本身的物理损伤。由于年代久远,保存或放映不当,很多老电影胶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霉变、划痕等损伤。
但由于技术限制,早期修复电影的工程量十分巨大,据介绍,一个人一天饱和的工作量可以修8帧画面,在其一生的职业生涯,可能也就只能完成一部影片的修复,心理压力非常大。“那会儿修复电影还都是年轻人,面临坐不坐得住、耐不耐得下性子各种问题,我就不断地给他们讲当年的故事、电影背后的故事,鼓励他们,让他们充满激情地去完成这项工作。”杨雪培十分感谢这些为修复电影所付出的电影人,“我们不仅要向经典致敬,我们更要向这些守护经典的人致敬,没有守护经典的人,经典又如何咏流传呢?”
截至2024年7月,中国电影资料馆修护工程已完成4K精致修复影片26部,2K精致修复影片397部,数字化转换及高清修复影片 2460 部。
拂去尘埃唤观众“入梦”
修复电影实际上从未确立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少修复工作者也在为修复电影的标准努力追寻答案,那么修复电影的标准应如何制定?有着资深修复经验的杨雪培回答,“尽可能找到原片创作团队进行还原,但也要抓住当下观众的审美,千万不要忘了修复电影的也是要走进现在的观众。”
与杨雪培不同,穆德远从未参与过修复工作,但他看到曾经自己拍过的影片再登大银幕,最大的感触是,“这部影片从前用胶片拍的,修复之后就不像胶片了,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修复能否对影响品质进行提升,比如之前对光线并不讲究,暗部层次也不够丰富,但经由修复这些问题都能够解决。”
对待修复电影工作,穆德远提出,让还健在的主创参与到修复工作中,但是又不能让主创过多参与,可以在影片修复后进行一次放映,集中收集意见,再根据现有的条件进行修改、调整。用他的话说,“主创对于自己的电影都像是孩子,肯定是精益求精,每次都能有更新的意见建议,但修复工作者的时间精力有限,所以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努力去做。”
此外,针对声音的修复,穆德远以2K修复版《黑楼孤魂》为例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电影故事中,男主角是一个录音师,他是在左声道录下现实世界的声音,右声道和环绕声道录下异类声音,通过杜比解码他能听到未来的声音。”这就意味着,影片声音组成复杂,且为叙事服务。胶片时代的录音是将录制好的人声、环境音、配乐等声音进行混音录制在磁性母带上,而母带在胶片上会被转化成为光学声带。“今天我们都是数字时代,修复工作是将破损底片中的光学声带采集数字信号进行修复,这与光信号、磁信号都不一样,想要修复成原本影片的声音质感是比较困难的。”
三年前,首部黑白转彩色的4K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在院线重映,收获了316.3万元的票房。去年,苏州修复影展揽收票房超40万,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影院去欣赏修复电影之美。在重映之外,老电影IP价值也在同步崛起。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中,最让影迷津津乐道的就是一楼的文创区,大学生影迷小王表示:“我从北京来到苏州就为了看这次修复影展,楼下还能买到我在北京买不到的‘盘丝洞文创’系列产品,很羡慕当地的影迷朋友们。”
在这里,通过修复技术和艺术表达的有机融合,让过去的影像得以重现,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情感以及文化价值不仅从未消失,还让这些承载的集体记忆作品能够重新进入到公众的视野,跨越时空,触动新一代观众的心灵,正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