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主旋律电影不断追求创新与超越,将思想性、艺术性、商业性嵌入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主题,走出了类型融合的新路径。作为一部融主旋律、谍战、商业类型于一体的电影,《无名》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审美情趣,为主旋律电影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启示,是一次不落类型窠臼的崭新尝试。
类型融合:主旋律与谍战悬疑的成功嫁接
在当下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过程中,类型的融合与杂糅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而这种发展趋势对电影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一方面要熟悉和把握各种类型片的基本特征与创作规律,另一方面则要敢于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以富有新意的艺术探索和多元化的艺术形态,在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中展现新的美学风貌,进而适应广大观众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
电影《无名》通过对奋斗在“孤岛”时期上海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共特科,在隐蔽战线与各方势力殊死较量过程的再现,礼赞了党的秘密战线上那些无名英雄们的重要贡献。导演将错综复杂的故事及人物设置在20世纪30、40年代那个波谲云诡的时期,以日军空袭广州、上海沦陷、汪精卫病故等重要历史事件为节点,全景式地呈现1937-1945年的时代背景。《无名》以非线性叙事方式打破时间线索,重新组接历史时空中的重要段落,进而展现中共、军统、日伪等特工人物的命运发展和周遭环境形势的变化,营造出紧张悬疑的氛围感。在矛盾冲突中,中共特工在谍海风云中体现出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勇于奉献和牺牲的精神是电影表达的主旨。《无名》通过对“信仰”“奉献”“牺牲”等主流价值的表述,适应了当前的社会心理和主流观众的欣赏口味,在类型内部完成了对社会道德和信仰的重塑。主旋律与谍战悬疑的成功杂糅成为电影商业与艺术双赢的有效途径。
期待视野:主流召唤与受众期待的双向奔赴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的全面推进,主旋律电影在承载意识形态宣教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其文化商品属性,努力将意识形态性与艺术性、商业性结合,以此推动电影为更多观众所接受。
一方面,主旋律电影因其意识形态特性,“对建构的主体/观众寄予了包含着民族国家、政治文化想象在内的认同预期”。主旋律电影的精神主旨是赞颂传扬中国英雄、中国精神,电影的内容情感契合广大观众的爱国热情,让观众在观影中激发对国家、对时代的敬意,于潜移默化中凝聚培根铸魂的正能量。而电影只有通过观众接受意识的传递,才能使“为他之物”成为“自在之物”,实现其预期的意识形态价值、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
另一方面,主旋律电影要满足观众的感性欲望,达到释放观众情感的目的,让观众的审美经验和接受心理在观影过程中得以呈现。《无名》展现的时代背景及故事内容,正是中华民族饱受战争侵略的血泪历史。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无数个前赴后继的“无名”英雄,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展示了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而观众通过与影片中人物的认同,投射着他们的勇气、智慧,实现他们的光荣与梦想,释放着他们的自信与自豪。电影在满足观众个人无意识欲望的同时,也唤醒了“国仇家恨”的集体共鸣,使人类本质的丰富性得到无限的延伸。
符号隐喻:文化认同与时代精神的美学呈现
《无名》借引艺术符号,通过意象叙事,重塑观众的集体记忆,激发观众的历史家国情怀,进而深切地感受到电影的内涵。
电影开篇,两只狗的境遇对比便形成了极大的情感张力。高空的飞机上,日军飞行员的爱犬“罗斯福”头戴航空帽、护目镜,神态高傲,仿佛“总统”在巡视领土。镜头俯视,飞机下中国大地满目疮痍,废墟一片。一只瘸腿小狗,骨瘦如柴,呜咽不断,艰难地寻找避难所而不得。狗的命运恰是人的命运的折射,动荡年代人不如狗,狗不如狗。侵略者的嚣张与国人的无助,通过电影镜头深深烙印在观众心中,苦难的历史记忆被再次唤醒,民族精神血脉得以赓续。电影中另一个动物羊也是激发情感的重要意象。羊出现之前,电影呈现的是一组非常惨烈的镜头。被困在井底的工人仰头向上,眼中冒出求生的欲望,却被敌人用水泥活埋。镜头一转,一只洁白的羊站在光影中,如地狱中救赎的天使。但下一秒,羊变成了侵略者的一锅肉,乍然的毁灭感令观众的愤怒情绪瞬间引爆。
电影最具有隐喻性的则是片名《无名》。“无名”,即名字的模糊化、符号化。在电影中,何主任、叶秘书、陈小姐……所有的人物都没有具体完整的名字,抹消了个体的独特痕迹,使其具有了群体的意涵和指代性。他们衣冠楚楚,精通外语,揣度人心;他们高贵光鲜,像炼狱中的刺芒,常常凭一己之力撼动各方;他们手染血腥,不惜牺牲自我和战友来争取革命的最终胜利。导演用他们的矛盾与孤独、痛苦与挣扎重塑“无名”精神。片名符号清晰、准确地传达了电影的主题内涵,即对无数革命先辈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但直到献出宝贵生命的那一刻,他们都没有名字的“无名”精神的礼赞。
《无名》是一部在艺术性与主旋律之间摸索探寻的商业电影。虽然在类型杂糅中略显生疏,但《无名》在主旋律电影艺术创新方面的大胆尝试,必然激发主旋律电影的全新创作状态。
(作者系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独立学院开展经典教育的路径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GH18105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