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电影《出入平安》专家座谈会在京举行。此次研讨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电影基金会钟惦棐电影评论发展专项基金等联合主办,邀请业界、学界、评论界等多位专家代表,针对影片的创作突破、艺术塑造、人文内涵等,展开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影片导演刘江江、制片人黄了了、演员古力娜扎、黄小蕾等一众主创及出品方代表与专家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热烈讨论。
《出入平安》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死刑犯郑立棍在押运途中突遇地震,在天灾面前经历艰难抉择,以郑立棍为代表的囚犯和以尉迟晓为代表的警察合力解救灾民的动人故事。影片是导演刘江江继《人生大事》之后执导的第二部影片,于9月30日上映,于10月3日撤档。
研讨中,与会专家对影片创新的类型探索、精彩的群像塑造、强烈的人文关怀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针对影片后续的宣传发行工作,也从多角度给予了建议和支持,并期待影片的重新上映。
谈及创作历程,刘江江表示自己花了很长的时间去破题,最终决定用“公路片的类型机构”和“反差式的戏剧前提”,来创作“一个另类或者有突破性的灾难电影”,影片还移植了众多民间文化元素,以展现“中国人面临困境和死亡时的消解苦难方式和价值观念”。
制片人黄了了曾在部队服役11年,女子监狱工作22年,《出入平安》是其首次作为制片人参与的项目,同时也是这部电影的原创编剧,她表示,“影片上映三四天就撤档,对团队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经历和考验,但我们也会鼓足二次上映的勇气”。
对灾难场景的建造,视效指导宋鹏和美术指导王阔现场讲述了更多幕后的故事。影片90%以上的场景都是各种各样的废墟,“视觉上虽然是地震的背景,但我们并不追求轰轰烈烈的大场面,或者是炫技,而是要呈现地震带给我们每个人的切身感受——千千万万家庭的破碎和无力”。
出品方代表湖北长江集团创投中心总经理胡博表示,影片没有侧重去描写宏大的灾难场景,也不只是琢磨于救援团身上的英雄主义,更没有流俗于消费苦难、贩卖苦难,而是始终运用最克制的镜头呈现人物身上最鲜活的一面,“希望这部影片被更多人看到”。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坦言非常喜欢这部电影,认为影片在制作层面和剧作层面完成度都很高,写出了灾难下人性的闪光和人间的大爱。美术、视效团队把地震后的灾难场景高度还原到大银幕上,体现了中国电影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荣誉会长章柏青则谈到了导演和摄制组的严谨与用心。“这是非常有勇气的影片,即是一部灾难片,也是一部艺术片,不同于以往对灾难本身的描述,更多关注了历史,将人性放置在更为广泛的讨论范畴中去塑造,在平静之中催人泪下。”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焦宏奋认为,《出入平安》在导演擅长的剧情、家庭题材之外,添加了灾难元素,展开了面对大灾时,各色人群的人生画卷,友情、亲情的群像也在银幕上得到了完美的传达。
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喇培康表示,这是他在国庆节观影的第一部影片,“在押犯人完成救赎”“人民警察在极端情况的温度执法”,两个故事糅杂在一起,使得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灾难片的背后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大爱的崇高礼赞。
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江平直言自己多次被影片情节所感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他表示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写老百姓,并融入很多喜剧元素,提升了可看性,“只有心系人民、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之后,才能创作出来这样体现底层的作品”。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认为,影片对人本性的呈现特别充沛,郑立棍对拯救孩子老婆的执着与尉迟晓对警察职业的坚守,两个人本性之间相互交融和影响,由此串联了各种角色和情感的积累,最终形成冲击观众的磅礴感染力。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表示,这是灾难片外壳下的温情现实主义影片,从真实真事上汲取力量,制作精良又富有诚意;通过群像塑造,展现了非典型环境下的非典型人物的人性抉择,歌颂了生死大爱;置景和服化道从中华传统的戏曲民俗中挖掘力量,很好地实现了创作意图。
法治网研究院院长余瀛波从新媒体传播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提出在如今新媒体的传播新思路下,面面俱到反而会顾此失彼,影片宣传要契合当今的传播视域,反而更需要一些特写式的宣传思路。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产业评论专委会副会长、聚影汇创始人朱玉卿认为要结合市场风向,实现策略转换,更多去倾听观众的心声,去挖掘口碑层面的建议,“每部影片都有自己的观众,关键是要找到影片的核心受众群体,回到初心,才会修成正果。”
(姬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