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嘉宾任达华、评委会主席张艾嘉
10月13日晚,在福建平潭举办的第四届IM两岸青年影展荣誉结果公布。福建省委副书记罗东川,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德金,福建省政协副主席严可仕,国台办新闻局有关负责同志出席颁奖仪式。张艾嘉、马可·穆勒、周新霞、陈玲珍、王昱、廖庆松、谢飞等知名导演、编剧、出品人,任达华、吴慷仁、张雨绮、张榕容、周美君等知名演员,共同见证本届影展“麒麟”单元及各项荣誉的公布。
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青年导演魏德安的作品《蚂蚁》,在本届IM两岸青年影展获颁最高荣誉“麒麟最佳影片”。来自台湾艺术大学的青年导演游智杰的作品《四牲六道》获得麒麟评委会大奖,来自鲁迅美术学院的青年导演郝斌杰的作品《秃羊》获得麒麟最佳导演。
2264部作品参与,
征片数量创四届之最
今年的IM主竞赛短片单元共收到来自全球342所高校共2264部作品,征片数创下四届之最,其中91.2%的主创群体为“95后”新生代电影人,多部入围作品为导演首作。
在台湾高校参与方面,本届影展共有29所台湾高校的137部作品报名参加,9部作品入围50强,最终有4部作品获得荣誉,台湾艺术大学连续四年成为投片报名最多的台湾高校。除邀请张艾嘉担任短片主竞赛单元主席以外,还有台湾新新电影代表人物徐小明、剪辑师廖庆松、奥斯卡纪录片选片委员陈玲珍、导演魏德圣、制片人黄茂昌,演员吴慷仁、张榕容等一批台湾知名电影人参与,与大陆影人在活动中深度探讨,为两岸影视文化交流打开了一扇窗口。
总奖金额提高至30万以上
本届影展的“生生不息成长计划”涵盖“创作训练营”“提案大会”与直面投资人的“项目一对一”等三个单元,帮助青年创作者与产业对接,助力青年创作者长片首作诞生。今年生生不息成长计划把参赛者身份限制由“大学生”放宽为“35周岁以下”,把总奖金额提高至30万以上。在福建省电影局的大力支持下,继续通过“创作指导+产业对接”的形式,为青年创作者寻觅全产业链助力,完善影展助力电影新人的责任。首次担任年度导师的知名剪辑师廖庆松说:“原来大陆非常支持影视产业,各方面的机制和扶持都是非常完整和给力的。”
今年共有256个长片项目进入赛道,从中脱颖而出的10个“进行中”项目在接受多位业界导师全方位指导后,直面来自华夏电影、开心麻花、禾和影业、阿里影业、无限自在、万达影业、B站、爱奇艺等电影制作发行机构组成的决策人团队,多家机构设立扶持奖项,并通过作者与决策人的一对一环节深度沟通,推介优秀项目到更高阶的舞台。最终,导演贝口力的作品《我的二手爱人》获得生生不息成长计划 IM 优选提案。
探索“从短片到长片“的扶持路径
本届影展举办期间,主竞赛单元入围的50部作品走进影院进行公开展映。影展将投身挖掘有可能走到更远的青年导演,探索“从短片到长片“的扶持路径,其中导演姜柏廷的长片作品《小径分岔的花园》在本届影展期间举办了启动仪式。该项目由福建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与平潭综合实验区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长影时代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从提案创作到落地开机,IM完整地见证了一个青年导演的成长,也见证了从一部作品短片到长片的蜕变。姜柏廷坦言,IM就像是一位言出必行的家长,说到的事情就一定会去做到。希望借《小径分岔的花园》给更多还在影视创作路上,孜孜不倦奔波创作和贡献热情的创作者们真实的鼓励和坚定的信心。
行业紧缺复合型影视人才
本届影展还将电影业内的交流延伸至基础性的学科建设,来自北京电影学院、台湾艺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台北艺术大学等两岸院校通过圆桌会议,以“两岸影视教育及产业发展”为主题,针对高校影视人才培养如何与影视产业发展接轨等议题展开对话。
著名导演谢飞认为,当前影视产业正面临融媒体时代的巨大变革。他强调,传统影院电影需要迅速融入融媒体的洪流中,创作者不要再只局限于为影院拍作品。他透露,导演滕丛丛原本想把《我的阿勒泰》拍成两小时的院线电影,但制片人并不看好这样的改编,建议她将小说改编为网剧。这部作品不仅在网络平台爆火,还入围了第7届戛纳电视剧节最佳长剧集竞赛单元,成为首部入围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的长篇华语剧集。
在谢飞看来,优秀的青年电影人才不会一蹴而就,许多优秀电影人有着“童子功”的积累。他呼吁,加强视听写作课程的普及,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人类知识化以后,第一个任务是文字写作,用文字来表达自我。那么,现在出现了第二个写作就叫视听写作,我们要教会孩子们用视听语言来表达自我,记录社会和人生。”
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任晟姝介绍,2022年出台的基础教育新课标,已经把影视教育纳入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我们去到了全国很多一线中小学,看到了很多中小学生的校园微电影创作,可以说已经超越了我们许多大一大二学生的水平。我们可以看到,真正感兴趣的青少年在以他们的方式,用电影的方式式来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在她看来,中小学艺术课程的改革,实际已经开始了为影视行业培养和选拔拔尖人才。
对于高校拔尖影视人才的培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聂伟提出,正视人工智能对影视和影视教育的挑战。他介绍,有导演曾预言,未来5-10年内,传统的片场工作方式可能将发生巨大变化,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介入,电影制片成本的控制和流程管理将越来越规范化。这一变化将直接推动影视教育专业的发展,甚至可能催生出新的学科,如电影科学院、电影商学院等。然而,目前影视教育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是缺乏既懂计算机、算法、数据挖掘,又了解艺术创作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的缺乏不仅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普遍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上海戏剧学院已经开始建立实验室,进行数字集成、虚拟环境下的创作研究。
对于青年导演的成长,台湾导演魏德圣结合自身创作经历提出建议。他认为,青年导演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更应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不断累积作品和剧本。他强调:“写剧本是不用花钱的,为什么不好好把剧本写好,等待你有机会的时候,用剧本去说服投资人?”在魏德圣看来,青年导演要有耐心和定力,不要盲目跟风,要坚守自己的艺术追求。
台湾知名导演、监制徐小明分享了对于两岸青年人影视合作的看法。他表示,大陆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而台湾在类型片创作和实验性电影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他呼吁:“两岸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华语电影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