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大型情景史诗舞台艺术电影《伟大征程》首映式在北京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卢映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胡劲军,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馆长吴向东,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白轶民,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董事长姚永晖,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彭云,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黄小驹、何亚文,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钱军,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文艺演出总导演陈维亚、电影《伟大征程》总导演侯克明等出席首映式,并共同启动电影《伟大征程》发行放映。
由中央新影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出品的电影《伟大征程》是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为基础,摄制的同名舞台艺术电影,是国内首部将音乐、舞蹈、戏剧、电影融为一体的4K全景声大型情景史诗舞台艺术电影。影片以宏大视角和生动叙事,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展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影片是以现代电影手段对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的二次创作。在影片中,既有大开大合的雄浑庄重之美,又有打动人心的细节之美,润物无声地将观众带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时空隧道”,与百年征程的艰难辉煌同频共振、共情共鸣。
姚永晖在致辞中表示,从《东方红》到《奋斗吧 中华儿女》,再到此次创作推出《伟大征程》,这是中央新影薪火相传的光荣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为能利用现代电影手段制作一部大片,我们组建了以中央新影为主力的百余人的创作团队,先后投入18台8K电影摄影机在15天里完成了全部前期拍摄工作,并通过剪辑、后期特效处理和声音制作团队的不懈努力,全力还原了演出现场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声画场景。影片着力突出两个“大”——大气势、大场面;体现三个“感”——电影感、空间感和艺术感;做到四个“融合”——大屏幕视频和舞台演出的融合、现场演出和观众表现的融合、艺术表演和真实影像资料的融合、大场面镜头和细节表现镜头的融合,更加立体、生动、多维地呈现了这场气象万千、绚烂辉煌的视听盛宴。
白轶民在致辞中表示,《伟大征程》以其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结合,成功完成了从实景演出到电影银幕的艺术转换,成为电影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作为影片的发行方,华夏电影为影片的发行和推广倾注了大量心血。我们不仅希望观众感受到宏大的历史叙事,更希望让社会各界人士都能通过欣赏文艺佳作的方式,切身感受到建党百年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唤起广大人民对党和国家的深情厚谊,激发更多人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来。
陈维亚在发言时说,在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的创作中,我们通过戏剧、音乐和舞蹈等艺术语言,描绘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奋斗历程,展现了民族团结、奋勇向前的精神面貌。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位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那份来自历史的激励与启迪。这部大型舞台作品以电影的视听语言呈现,拥有了更广泛的传播平台。它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新时代艺术工作者在新征程上坚定信念、勇敢追梦的有力证明。
侯克明表示,影片创作时,主创团队努力正确把握《伟大征程》从实景演出到电影呈现的艺术语言转换,努力把宏伟壮丽的演出盛况体现在大银幕上,让广大电影观众随着摄影机共同见证那个辉煌的历史时刻。我们努力准确把握清晰的历史叙事逻辑,注重历史画面与音乐舞蹈的双重叙事功能,用新颖准确的电影语言重构舞台演出,充分体现参与感和现代感,让情景史诗在电影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首映式上,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向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赠送了电影《伟大征程》数字拷贝,影片将在党史馆长期放映。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扈强,中央新影集团副总经理朱勤效、池建新,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文艺演出执行导演孟艳、戏剧执行导演白皓天,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及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央新影集团、华夏电影发行公司等单位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首映式。
该片将于10月16日全国上映。(李佳蕾)
◎ 对话《伟大征程》主创:
从鸟巢到大银幕,通过电影艺术让更多观众领略演出魅力
▶ 电影《伟大征程》总导演侯克明:
捕捉并传达演出现场的沉浸感
《中国电影报》:在创作这部影片时,有哪些和其他影片不一样的难点呢?是如何解决的呢?
侯克明:我们是在鸟巢举办的演出活动中摄制《伟大征程》,这部影片是一部大型情景史诗舞台艺术电影。以往类似的影片有《东方红》《奋斗吧中华儿女》等作品,它们则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为什么《伟大征程》是大型情景史诗舞台艺术电影呢?
因为鸟巢作为一个拥有超大空间与舞台的场地,其特色在于一个170多米的巨型屏幕,使得观众与演员之间形成独特的观演关系。观众在高处俯瞰下方,而众多演员则以宏大的气势呈现表演,共同构成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的一个大型沉浸式现场。与传统舞台演出不同,鸟巢的演出融入了台上台下的互动元素,合唱队等表演群体甚至融入观众席中,这种全新的表演形式为我们的电影拍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捕捉并传达这种现场的沉浸感,是电影制作团队面临的重大难题。
为了克服这一挑战,我们采取了多种技术手段。在镜头运用上,我们精心策划以充分展现鸟巢的宏大场景;在声音采集上,我们致力于捕捉并还原现场震撼的音乐、舞蹈以及观众的欢呼声,以确保观众在影院中也能感受到同样的情景史诗氛围。尽管此前从未有过将此类沉浸式表演搬上银幕的先例,但我们凭借先进的技术条件,包括最先进的电影摄影机和声音手段,最终成功完成了这一重任。
《中国电影报》:影片声音是如何收录的?声音设计上有哪些小巧思?遇到了哪些具体的困难呢?
侯克明:影片的声音构成复杂多样。首先,我们创作团队汇聚了众多杰出的作曲家与音乐家,他们预先创作了丰富的音乐作品,并融入了多种音响效果。这些声音素材在舞台演出时,已经由艺术家们进行了精心的加工与处理。在影片制作过程中,我们首先将这些声音素材进行采集与整合,以确保其在电影中的呈现效果。
此外,为了捕捉鸟巢独特的空间感以及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应,我们在现场布置了大量的话筒,以录制群众的欢呼声、掌声以及台上台下的互动声音。这些声音素材在电影中通过复杂的技术手段进行合成,最终采用了杜比全景声技术,以实现宏大而震撼的听觉效果,创造“乐和天地”的艺术境界。
《中国电影报》:影片分为“浴火前行”“风雨无阻”“激流勇进”“锦绣前程”4个篇章,您想要通过这些篇章表达什么情感与图景呢?
侯克明:第一篇章聚焦了中国共产党创立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时期,深入阐述了党在这一关键阶段所秉持的“浴火前行”的主题。第二篇章回顾了新中国建立之初,我们经过了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第三篇章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如何走到世界的前列,表现了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当中取得的成就。第四篇章描绘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我们在各个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创造了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图景,所以第四篇章是其中最重要篇章,而且时长也是最长的,演出时现场观众看得心潮澎湃,所以我们在电影当中也努力、准确地将观众的现场感受呈现在银幕上。
▶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副总经理朱勤效:
在影院中感受到建党百年演出的宏大气魄与艺术魅力
《中国电影报》:电影《伟大征程》是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为基础,摄制的同名舞台艺术电影,为何会以现代电影手段对其进行二次创作呢?
朱勤效:中央新影集团作为国家影像历史的记录者与典藏者,始终肩负着国家重大事件与重要工程的记录任务,以及大型演出与活动的影像留存职责。我们承担着国家历史档案的记录工作。
本次影片所呈现的不仅是一场集舞台演出之大成的作品,它融合了戏剧、音乐、美学以及精湛的美工设计,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规模宏大的演出。鉴于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其拍摄成一部纪录电影,并通过更广泛的传播渠道,使更多观众能够超越地域限制,在影院中感受到建党百年演出的宏大气魄与艺术魅力。我们不仅能让身处鸟巢的观众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更能让全国乃至全球的观众通过电影这一媒介,共同领略这场演出的壮丽与辉煌。
《中国电影报》:我们了解到,为了拍摄好这部影片,组建了以中央新影为主力的百余人的创作团队,先后投入18台8K电影摄影机在15天里完成了全部前期拍摄工作。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努力呢?
朱勤效:在创作这部电影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团队确实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与艰辛。首先,我们面临的时间压力极为紧迫,自6月13日接到任务起,距离正式演出仅有不到二十天的时间。面对如此紧迫的任务,我们迅速行动,集结了国内顶尖的创作团队。
由于时间紧迫且演出已进行长时间的排练,我们仅能在有限的三次排练中进行拍摄,并在演出结束后获得了五天的拍摄时间。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我们不仅在B场地搭建了长达30米的绿幕,还在一夜之间完成了所有准备工作,成功拍摄了160名演员的近景、中景及特写镜头。这样的拍摄方式,使得电影最终呈现出的效果与现场演出截然不同。观众在观看电影时,能够深刻感受到每一个细节,仿佛置身于鸟巢演出现场,与演员们同呼吸、共命运。
《中国电影报》:您认为这部影片有什么现实意义?
朱勤效:这部影片汇聚了国内顶尖的创作团队,精心打造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演出。影片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深情礼赞,也是对中华民族辉煌发展成就的艺术化展现。它为观众提供了一次生动形象的党史、国史的学习机会,也是一次深刻而富有教育意义的艺术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