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发展史可以溯源到20世纪初,随着动画制作技术和传播技术的优化升级,各国动画电影高潮迭起。日本作为动画电影制作的头部,借助动画电影实现跨文化传播,使得“动漫文化”成为日本的代名词。宫崎骏(Miyazaki Hayao)作为日本动画电影的领军人物,同其建立的吉卜力工作室(Studio Ghibli)创作并发表了多部享誉世界动漫影坛的佳作,包括《风之谷》《天空之城》《龙猫》《千与千寻》等等。其中,于2001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不仅在日本大获成功,更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并荣获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奖,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获得此荣誉的非英语动画作品。
宫崎骏动画电影
《千与千寻》的翻译价值
《千与千寻》(「千と千尋の神隠し」)的故事主角是一位10岁的日本女孩,与父母在搬往新家的途中不慎进入一个名为“汤屋”的异世界,里面住满各种神灵和妖怪。千寻的父母因贪吃被“汤屋”的主人汤婆婆变成了猪,勇敢的千寻为了拯救父母开启了异世界冒险之旅,并在此过程中结识了白龙、无脸男、锅炉爷爷等一众好友。对宫崎骏动画电影《千与千寻》的翻译,并非仅仅因为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能够通过该动画电影看到一个国家文化的缩影和一些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
实现文化的理解和对话。《千与千寻》是一部充满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动画电影,其中包含大量日本传统文化,如“神隐传说”“鸟居建筑”“道祖神”“言灵信仰”等等。此外,《千与千寻》动画电影中的台词、人物原型、画风细节等也处处彰显着日本特有的传统文化。对《千与千寻》动画电影进行翻译,能够使观众了解到大量的日本本土文化,从而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理解,有助于通过跨国文化搭建文化合作的桥梁。
提升艺术的审美和借鉴。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之所以备受世界赞誉,与其动画电影独特的画风、精美的手绘艺术风格、令人舒适的场景配色等紧密相关,也是大众公认的“动画电影的每一帧都是一张令人赏心悦目的明信片”。《千与千寻》在日本及其他国家获得一致认可,恰恰印证了该动画电影在艺术方面的超高造诣。对《千与千寻》动画电影进行翻译,保持与《千与千寻》原作画风和艺术本原的一致性,提升大众对《千与千寻》艺术审美和借鉴的同时,使得《千与千寻》的艺术价值能够在跨文化传播中得以彰显。
汲取故事的情感和能量。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主题深刻、叙事细腻、见解独到,受众群体广泛,人们能够从其动画电影中获得温暖与感动。《千与千寻》中的文化元素虽然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但其中的情感内里却是人类共通的。通过翻译不仅能够跨越语言之间的障碍,还能将《千与千寻》中有关“自我成长”“勇于探索”“友情”“亲情”等情感一并传递给大众,使得大众能够汲取故事中的情感和能量,最终内化为自身成长道路上的一种力量。
宫崎骏动画电影
《千与千寻》的翻译策略
《千与千寻》能够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不仅仅是因为其拥有一定的翻译价值,而是在于其中运用大量的翻译技巧,才能够在保证原作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传播地的文化中。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提出“翻译对等理论”,认为翻译不是机械的语言转换,而是要实现翻译双方方方面面的对等。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动画电影《千与千寻》的翻译应实现文化对等、语言对等、人物对等。
深挖日本文化的内涵和寓意,实现翻译的文化对等。在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机械的翻译模式早已成为过去,翻译更被看作是一种沟通文化和情感的桥梁,翻译作为连接传受双方的文化桥梁,自然而然需要兼顾双方的文化,切忌顾此失彼,只有这样才能够成功突破文化交流的阻碍。《千与千寻》中所涉及的文化元素、雕刻神像、鬼怪精灵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不存在的,需要翻译者深挖文化元素背后的内涵和寓意,再根据了解到的文化内涵匹配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类似代表物,在不影响对原作文化解释的基础上,将双方文化进行对等性的修饰和转换,从而便于观影者理解动画电影中的文化内容。例如,千寻一家三口在搬家途中车子经过一棵大树,树的下面斜靠着一个“鸟居(日本神社的大门,是神界与俗界的分界点)”,鸟居旁有一堆“石の祠(ほこら)”,这是日本道教中的专属用语,电影在翻译时译成了“石祠”,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石头搭建的祠堂”能够联系到一起,有助于观众理解日本的“石の祠(ほこら)”是与神明、祭祀活动有关的一种文化符号。
注重中日双方语言表达差异,实现翻译的语言对等。不同国家在语法习惯、语言修辞、语气应用等方面有所不同,若翻译过程中忽视双方语言方面的对等性,将严重影响他国观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千与千寻》中涉及大量对话,若不进行任何修饰和改变,直接按照原文意思将其翻译成中文,不仅会造成语言和画面之间的割裂感和不协调性,而且会影响受众观影体验。因此《千与千寻》的翻译必须追求语言的对等性,译者需要对原文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把握,进行恰当的语言转换,使译文既能够在表达方式和情感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也能够通俗易懂、自然流畅。例如,《千与千寻》中千寻踩到了汤婆婆的印章,锅炉爷爷一边手画圈一边大喊“エンガチョ!千エンガチョ!”,意思是“破除诅咒”,电影中为了更直观的表现这一幕译为“小千,快做手势”,既符合中国语言习惯,也与画面内容相契合。
精准把握原作人物角色性格,实现翻译的风格对等。翻译对于人物角色的刻画十分重要,因为语言是一个人性格的反光镜,从一个人的语言体系中能够精准感受到人物的形象、性格和风格。因此,译者在翻译《千与千寻》过程中要重视对原作中人物角色的把握和刻画,既要表现出不同时期角色的性格特点,也要凸显角色在整个动画电影中的鲜明风格,以满足受众对人物的具体期待。例如,《千与千寻》中无脸男的形象深入人心,他是千寻在“汤屋”中忠实的朋友,但在无脸男患上暴食症被千寻喂下苦丸子时大吼到“小娘が何を食わした……”,电影译为“臭丫头,你给我吃了什么”,将“小娘”译为“臭丫头”更能够体现无脸男当时暴躁易怒的状态。
时至今日,《千与千寻》已经上映23年之久仍是无法被超越的经典,可谓是动画电影史上的神来之笔,对《千与千寻》内容的翻译是研究日本动画电影和日本文化的一种途径,也是追寻故事真理和探寻人生真谛的一种方式。翻译后的《千与千寻》为大众塑造出一个个灵动鲜明的人物角色,留下许多诸如“永远不要放弃你真正想要的东西,等待虽难,但后悔更甚”等发人深省的经典台词,翻译在这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系韶关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