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姬政鹏)9月23日,2024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在京开幕。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周庆富,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赵卫防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业界人士、专家学者参加活动。开幕式上周庆富、夏潮、孙向辉先后致辞,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喻静主持开幕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已举办了四届,今年的评论周以学术性为主,由文艺工作座谈会十周年电影发展论坛、中国电影创作发展论坛、新时代十年中国电视艺术发展论坛以及电影文学精神论坛四个学术论坛组成。
周庆富在致辞中表示,此次举办202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既是对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践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行动,评论周以四个学术论坛为主,目的在于总结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来中国影视的新成就,研究中国影视的新问题,提出新对策,探讨新理论,并推进影视评论的新发展。
夏潮在致辞中说:“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十周年,十年前总书记提出文艺评论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我们希望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继续携手合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和电影电视评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推动文艺和影视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孙向辉分享了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的阶段性成果。调查显示,2015年至2016年观众年度满意度均值为81.1分,2021年到2024年8月份观众年度满意度均值为85.1分,上涨了4分。
她表示,电影评论工作水平的提高乃至中国电影评价体系的建设作用对观众满意度的显著提高、优质影片占比不断增长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艺理论的指引与建设,愿大家共同努力,在不断地研究探讨中推动中国电影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也成就中国电影学派的辉煌。”
在随后举行的“锻造精神支柱 谱就璀璨光影——文艺工作座谈会十周年电影发展论坛”上,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中国电影产业研究院院长侯光明,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俞剑红,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博纳影业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冬,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编剧张冀结合自身的创作和研究经验进行了分享。
侯光明分析了网络电影近年来在题材、类型和技术等方面的拓展与进。他认为,网络电影的发展不仅驱动了全行业科技创新,开拓了新的内容题材与审美风格,还创新了商业模式与标准化发展,已经成为影视新锐力量的孵化器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新引擎。
于冬结合《长津湖》《蛟龙行动》等影片的创作进行了阐述,他表示,如今新质生产力欣欣向荣,科技发展的创新成果不断渗透到影视产业发展中,带动了影视策划、拍摄、生产、传播、迭代升级,不断拓展着影视艺术的内容边界,“我们要运用好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的拍摄等新技术的表达,坚持两创,在全行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推动新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向着更深层次发展,博纳影业也将继续努力开拓,努力为建设电影强国添砖加瓦。”
在王海洲看来,中国电影的类型和题材变得更加多元化,从传统的武侠历史题材到现在的都市、科幻、动画等,各类影片都有所涉猎,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他将中国电影的类型发展总结为新主流电影的发展与影响,现实题材的深耕、科幻电影的突破、动画电影的崛起四个方面。
“十年来,中国电影呈现出新的气象,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之下,在广大文艺工作者和电影工作者的继续努力下,中国文艺和中国电影必将在未来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王海洲说。
张冀分享了从《中国合伙人》《亲爱的》《夺冠》《三大队》中总结出的创作心得。他表示,除了作品外,创作也是创作者自己本身的任务,“好的创作者一定不是每天就在那里工作,一定会听、会看、会感受,一定会热爱这片土地,更知道这片土地的人为何而生存、为何而奋斗。作为电影创作者,站在今天这个充满挑战甚至危机的时候要有信心,我们如果找到了传统,我们得守住它,才能真正应对今天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