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上午,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期间,由中宣部电影局、中国影协主办的“电影:时代与人民”专题座谈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此次电影专题座谈会是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重要活动,也是电影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这次会议回顾了中国电影十年来的发展历程,面对当前推动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坚定了电影人团结一心、同频共振、同题共答的信心,既是理论阐释,也是实践宣言。下一步,中国影协将继续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深度贯通“做人的工作”和“推动电影创作”,团结引领广大电影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创造中国电影又一个黄金时代作出更大贡献。
永恒的宗旨 坚守的定力
仲呈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背景下召开的“电影:时代与人民”专题座谈会,意义重大。如果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民族化、时代化的最高成果;那么,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民族化的最新成果。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讲话,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经典性、永恒性和永远要坚持的真理。这真理是什么?第一条就是时代与文艺的关系。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背景下要求文艺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要求文艺为时代服务。72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要求文艺“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文艺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
另一条经典性的结论,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72年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本次座谈会以“电影:时代与人民”为主题,抓住了主要矛盾。在方才的交流中,张译同志与岳红同志不约而同地提到表演艺术应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深刻理念。参会的还有中国影协的两位主席。李雪健同志塑造了众多角色,一个焦裕禄就让我一辈子忘不了,他得奖时说了一句话:“苦和累都让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傻小子李雪健得了。”这是一位艺术家对艺术真谛的深刻领悟与崇高致敬,也是对艺术追求至高境界的生动诠释。本届百花奖开幕影片《解密》中,由陈道明同志饰演“老郑”一角,在20世纪50年代,默默无闻为党的保密事业贡献了一生,他一句话演活了这个形象。影片主人公追着问他的身世,他说是,我给你讲的只有一句话“我不姓郑”。这句简短却意味深长的话,不仅暗示了“老郑”个人身世迷雾重重,更是那个时代无数隐蔽战线的英雄共同的精神写照,将那些默默守护国家安宁、身份隐秘却心怀大义的英雄形象,以典型化、形象化和审美化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这句话也深刻揭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一代人以无私奉献为底色、以初心不改为信念,共同铸就了不朽的精神文明丰碑。因此,抓住“时代与人民”这个主题,就抓住了当前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关键问题,这是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的,电影要解决好与时代、与人民休戚相关的课题,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我们要努力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群体性电影欣赏文化氛围,营造一种深刻而不肤浅、沉稳而不浮躁、幽默而不油滑、高雅而不低俗的电影鉴赏氛围,这是一种健康的文明欣赏心理,这是一个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要反对单纯以票房多少衡量一部电影的思想艺术价值,要立足于培养文明的素养,培根铸魂,立德树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电影,应该是立足于提升民族的电影欣赏素养、提升民众精神素质的精品力作,这种电影“一以挡十”。在观赏《解密》这部影片的过程中,我内心不禁涌起一个念头:若每年都能有数十部这样深刻描绘人类信仰、颂扬精神力量的佳作问世,且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传递满满的正能量,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用光影与时代同频共振、与观众心灵互动
于冬(中国影协副主席)
中国电影走过了相当重要的产业化进程,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个成绩是经过一次次的历练、一点点的探索,是经过全体电影工作者的努力和付出才得来的。过去走过的路是艰辛之路,更是发展之路。
20世纪90年代,种种因素让中国电影处于低谷期,行业亟需一场深刻的产业化转型与革新。在这一艰难时刻,一大批电影工作者,特别是国有电影制片厂的领航者们,求新求变,他们在中国电影艰难的困境中坚守,组织创作生产。正是这些改革的决心和勇气,中国电影才得以从低谷中爬坡、艰难崛起,电影产业才得以发展延续。在此向他们致敬。
当前,电影市场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新技术的涌现与新势力的崛起成为不可忽视的驱动力。我们要积极拥抱这些变化。如今,国内的互联网平台纷纷涉足电影领域,不仅仅局限于发行与票务销售,更主动出击,投资电影项目、签约导演、参与剧本创作,力求填补并优化传统电影公司在这些环节上的不足。这一趋势促使传统电影公司要深刻反思,意识到与互联网平台融合互补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与其有效对接,以实现深度融合与平衡发展。无论市场如何变迁,最终还是要靠电影作品说话,观众是检验作品的最终投票人。中国电影市场需要好作品,好作品需要好的原创故事。
我们要致力于题材创新。中国电影的崛起需要站在世界的维度看,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要填补中国电影的题材空白,而不是简单地迎合市场的短期需求,通过翻拍、模仿或抄袭来维持现状。相对美国好莱坞的六大公司辐射全球的能力,我们的海外市场还相当小,“中国电影”如果要成为“世界电影”还需要走很长的路。我们要面向全球市场,创作具有广泛影响力和世界级水准的电影作品。近年来,新导演群体不断涌现,为中国电影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活力与新鲜血液。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依赖过去的经验和资源,要面向世界,吸引全球人才,这也是中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关键步骤。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关于深化文化机制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战略性部署催人奋进。作为一名电影工作者,要践行使命任务,把牢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奋力推进强国建设。
中国电影迎风而立,深化改革时不可待
尹鸿(中国影协副主席)
在全国各行各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结合电影界的现状和发展,召开这次座谈会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第一,中国电影复苏,成绩斐然、来之不易。无论是过去20年,还是最近这10年,特别是受到疫情影响的前后5年,中国电影经历了许多冲击、危机、风浪,取得了在全球都表现突出的复苏成绩,中国电影产能、电影市场恢复到疫情前的80%以上,电影创作在主流价值传达、温暖现实主义深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类型和风格多元化等方面,都有新突破、新跨越。这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基本面向,也是中国电影深化改革的良好基础。
第二,中国电影发展,居安思危、时不可待。全面深化改革,就意味着在发展中还面临一些新形势、新挑战,当然也面临一些新机遇。我们需要解决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新老问题。首先,中国电影市场从高速度到高质量的发展转变已经势在必然。过去20年,中国电影靠巨大的市场增量带起了发展动力。2017年之后,电影市场的增量空间已经从两位数缩小到个位数,疫情期间的低谷之后更需要重振。任何发展都有一个抛物线,从快速、高速发展的高点回到稳定发展的新常态。在没有巨大增量的大背景下发展电影行业,这是我们面临的新局面的挑战。其次,电影创作生产的风险有增无减。创意领域风险高,而作为高投入、重资金的电影行业更是高中之高的风险行业。近年来,不仅电影行业要面临资金循环的风险、市场判断的风险,更要面对国际形势变化的风险、政策调整的风险、题材取舍的风险、演艺人员伦理道德的风险,还有新的互联网环境带来的防不胜防的“偶发性”“突发性”“破坏性”的舆情风险,外部政治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内部社会心态不断分化,社会思潮暗流涌动。这样的高风险环境,使得电影的创作生产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能力、相对稳定的方法论和生产方式。创作人员即便小心翼翼有时也苦于难以达成“共识”,找到如何真正贴近时代、贴近人民的无懈可击的内容和形式表达。这种状况,对创作生产的艺术强度、思想高度、现实深度的创新和突破都会成为有形无形的制约,甚至禁锢,跟风、同质、讨巧的机会主义风气会影响到电影创作的品质提升。再是,视听文化消费模式的变化。这些年来,大视听迅速发展,不断衍生,长短视频、长短剧、综艺直播等,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消费形式更加多样、更加具有可选择性的视听内容,越来越方便、越来越简单。影院电影模式、客厅电视模式受到新视听媒介的替代性冲击和影响,特别是影院这种100多年的消费形态的稳定性、封闭感,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而人工智能技术对应的迭代改革更会对电影从生产到消费带来全方位的冲击。中国电影需要面对新媒介、新技术作出积极回应和战略性的预判,否则可能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总之,电影市场的增量空间压缩、电影创作生产的风险上升、新媒介新技术的冲击,构成了中国电影深化改革必须面对的挑战。
第三,中国电影的改革,需要继续完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目标应该是电影管理者和电影从业者的共识,但是如何破局、如何推进,则更为关键。需要做的事很多,首先是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这部法律是中国电影改革成就和智慧的法律结晶,也是我国第一个和唯一一个文化领域的行业法,我们需要结合近年来电影管理、电影产业、电影市场的实际,对之进行修订、完善,特别是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法规法条程序,使管理有法可依,也使行业有法可遵守。依法治国与依法发展电影是高度统一的,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这样可以避免一些随意性、偶发性因素对电影行业的影响。法律既是让行业依法的规矩,同时也是管理上抵御不可见风险的一道屏障,这样有助于电影行业在法治轨道上发展,既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又能够激活生产力,鼓励艺术创新。其次,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若干家中国电影企业做大做强,成为综合性的文化大企业。中国电影要形成产业化、工业化的体系,必须有领导性、主导型的大企业,而且电影要与电视、流媒体、新媒体、图书出版、游戏、演艺、音乐、文旅等更加密切地融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好莱坞没有任何一家电影企业是完全独立的电影制作企业,它们不仅完成了产业链条的垂直整合,而且都是全媒介、综合性跨国传媒集团的一部分,迪士尼、时代华纳、环球、奈飞全都是大传媒、大文化集团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形成全国性、全球性、全媒介、全文旅的产业规模、市场规模,保障优质内容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赋能各种独立的制片公司和技术企业。
中国电影快速发展了20年,虽然院线制改革、行业准入改革以及一度的金融介入,推动了中国电影行业的整合,但是一方面受到所有制差异、条块分割格局的体制性影响,另一方面受到金融形势、国际形势等宏观环境变化的影响,至今中国的电影企业依然大多数是单打独斗,规模小、媒介融合性弱、抗风险能力低。我们需要解决一些机制体制性难题,通过市场规律支持企业,包括相对体量较大、技术基础较好的互联网企业做大做强,形成整合化、规模化、平台化的大文娱、大文化企业,使电影发展有更大的平台、更多的媒介、更科学的窗口、更“长尾”的效应。最近,剧集行业每年都会出现一些有口碑、有艺术品质,也有市场的现象级优秀作品,如电视剧《漫长的季节》《繁花》《县委大院》《我的阿勒泰》《狂飙》等,恰恰是因为网络视听平台的“集中度”高,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影响市场、担当责任。虽然高度平台化后可能也会出现“独大”的某些弊端,但是确实能够减少行业的无序竞争,增加创作生产的主动性,提升对市场的整体把控能力,减少一些行业的不确定性因素。现在中国的电影行业,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垄断,而是无序竞争、过度竞争、不正当竞争。企业越大反而越好管理,越会在法律法规、社会监督下自尊自重,这些年互联网大平台实际上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形成行业规范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电影业需要提高集中度、整合性,电影的工业化体系和市场化体系才能真正建立。包括人民院线、艺术院线的分线发行,只有减少院线的过度竞争、形成规模发行,才能真正完全落实,不仅有影院愿意放映分线发行的电影,更重要的是能够培育和推动观众去观看分线发行的优秀电影。
最后一点,建设性的电影批评体系是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电影批评是连接电影作品与电影观众、电影观众与电影创作者、电影学术研究与电影产业和管理的桥梁,这座桥梁有没有承载力、科学性,对于电影与观众、电影与市场、电影与美学、电影与文化之间的循环可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的电影批评界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现象,一种批评往往以“捧”为主,无论什么电影,开研讨会、写评论文章,都是一片赞美之声;而另一种批评,则往往会以“棒”开路,对很多电影,无论是否已经上映,都是劈头盖脸一顿批,先是过度阐释,然后上纲上线。由此可见,批评不独立,批评的价值就会非常有限,特别是在“流量批评”的舆论面前,就会没有任何还手之力。建设性的电影批评和学术研究做得不足,当然有学术界、批评界自身的原因,更有生态性的原因。建设性、专业性的电影批评体系失位的地方,使得“捧”和“棒”的批评有了更大空间,电影行业自身也难以获得客观的有深度的市场反馈、观众反馈和专家反馈。在“捧”和“棒”这两种形态之外,我们需要形成一种建设性的独立的专业的批评机制,从评论队伍到传统媒介以及新媒介的平台,从观片渠道到经费来源,从评分评估到观众引导,真正形成有标准、有方法、有判断、有建设性态度、有批评性眼光的评论体系,引导观众选择合适的电影,反馈专业的信息给创作生产者,将专业化的数据和报告提供给管理者。
改革在路上,未来十年是关键性的十年,中国电影改革的成绩是否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得到承续和提升,文化强国、电影强国是否能够使命必达,还需要电影行业包括电影的理论评论工作者、研究者同舟共济、共同探索。
时代与人民:应变
张冀(中国影协副主席)
这次座谈会围绕“电影:时代与人民”这一主题展开,确实意义重大。聚焦我们所处的时代,主要特质就是一个字“变”。时代在变,对于我们这些深耕电影创作的同仁而言,不仅意味着挑战,更伴随着一种近乎痛感的深切感受。
首先体现在创作对象上的变化。以警察题材为例,近年来,创作焦点已从传统的技侦、刑侦转向经济侦查,这一转变也更符合警察职业的特点。随着金融犯罪的日益猖獗,传统刑事案件的比重相对减少,警察们的工作重心也随之调整。在我创作电影《三大队》时,深入调研发现多是金融、反诈这样的案件,警察队伍也在积极适应这种变化,他们研究互联网、反诈骗策略以及大众心理学。这一过程,恰如电影艺术本身,在不断变化中寻求突破与新生。传统的刑警在蜕变的过程中会有痛感,时代巨变下,不只是警察,包括医生、其他职业群体乃至创业者,都在时代变化中不断调整自我、应对挑战。这也给予我们启示:电影创作要深入研究创作主体,要“应变”,要更细致、更深入地接触这些群体,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变化。
再举一例,关于奥运会女运动员化妆的话题,在网络上引发讨论,至今仍存争议。这恰恰体现了时代在不停地变化,人也在变化。时代在变,很重要的含义是时代中的人在变,而人的转变又会反过来塑造和影响时代。对于女性运动员化妆这一现象,我认为它在未来将成为主流趋势,尽管目前仍受到部分人的质疑与争议。回想2016年,当我初次注意到这一变化时,当时还未成为公众广泛热议的焦点,也许在未来形成广泛讨论后就变成主流了。女性运动员化妆的现象带来的启示是:某些社会现象变化的速度超过了艺术创作的步伐,我们必须紧跟这些变化。同时,我们所面对的观众群体,尤其是年轻观众,也在经历着剧烈变化。年轻观众虽不能代表全体,但他们对文化消费的趋势与偏好却不容忽视。
年轻观众有一个关键词是“悦己”。我是70后,接受的传统教育是要“悦人”,很少谈“悦己”。另一个关键词,他们反对“包饺子”,也给我带来深刻的思考冲击,甚至某种程度上在动摇我的美学基础。从传统角度来看,我喜欢推崇有一个团圆的结局,体现中国人所谓“家”的团圆的价值观,而现在有些年轻人反对“包饺子”,我其实有疑问,但后来细想,我们可能也是过于情绪激烈地看待这些所谓动摇传统基础的一些新观念,表面上他们反对“包饺子”,其实深层次反映出他们对艺术创作中反对套路化、标签化、机械化的创作思路。
近年来,我个人主要聚焦于心理学、传播学以及哲学的广泛学习,以弥补过往的知识空白。在创作领域,我们面临着较大压力,要求创作者不断拓宽知识边界,掌握各方面的专业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深刻体会到记忆力减退的挑战,因此,诚挚地提醒年轻的创作者们,尽早涉足哲学学科的探索,以构建更为坚实的思想基础。对于电影人来说,当前的变化是挑战也是机遇,尽管这些变化可能与传统的电影认知不一样。电影人要把握年轻观众群体的核心变化,当然部分年轻观众可能表现出情绪化、激烈化的倾向,如今互联网高度发达,舆论力量在电影宣发阶段易使我们陷入被动局面,甚至个别负面声音就能迅速引发群体性的口碑危机,面对这样的现象,创作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过多地受负面信息干扰,寻求新的、积极的、好的灵感与素材,不影响创作的主题。
今年的大众电影百花奖在四川举办,四川这块土地孕育了苏东坡等历史文化名人。苏东坡的故事可以用电影《长安三万里》的叙事方式讲,可以用人物传记片的形式讲,甚至可以用与王安石一并放在时代背景下探讨个体命运的方式讲,关于苏东坡的题材足以衍生出十部乃至更多的电影佳作。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从内心抱有积极的认同与认可,这方面我们没有充分把握与利用。《长安三万里》的成功,说明传统文化是一座亟待深入挖掘的富矿,这体现了时代在变,时代在引导我们向这个方向改变,它启示创作者要迅速地作出回应,向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去借力,做一些中国电影文化题材深度上的新尝试,这样的作品是能跟年轻人产生共振的。
说到“人民”,这几年我一直在调研。在我的每部电影创作历程中,最快乐的时间就是在调研,因为调研才能直面人民、贴近他们真实生活。相比之下,影片宣传发行阶段,面对互联网上的纷繁评论,常常让我感到一丝无奈与苦涩,因为我始终坚信,网络上某些声音并不能全面且真实地代表人民的心声。“人民”是四川街头晚上吃冰粉时那些聊天的人,每次到四川看到街头的景象,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人民”。
面对人民要虚心学习。以我创作《三大队》为例,深入刑警队调研,每位警察的真实行动、语言以及他们跟家人的关系,对我来说是创作中很重要的起点。我也意识到,要深刻理解人民性,必须接触土地,深入中国广袤的城镇和农村。譬如,前年在湘西调研中,我遇见了经历过1998年金融危机的农民。他们从深圳回到湘西,开始琢磨如果不会种地,万一又出现金融危机怎么办。所以,他们就告诉自己的孩子,要学会种地、学会种茶。我觉得这就是人民,就体现在这样的逻辑关系、情感关系、代际传承关系中,这对我的震撼非常大。这些如果不去调研、不去了解,是不可能知道的,创作中想象不出来。虽然创作的想象力、虚构能力是考验创作者的根本性之一,但根本的还是来自调研。
现在对于写实创作、现实主义风格创作来说是非常便利的时代。再以警察职业题材为例,我去年看了十余本非常好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很多退役、转行的警察开始写他们的生活,这些真实的素材完全可以用于电影创作中。要加强对电影人才的培训,首先培养他们敏锐的情绪捕捉能力,其次要鼓励他们多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同时应多鼓励女性创作者创作女性题材的影视作品、讲述女性故事。
凝聚精神力量,让电影与时代一起破浪前行
傅若清(中国影协副主席)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我深刻体会到“重任在肩,时不我待”,借此机会与大家交流几点学习体会。
首先,中国电影的任务使命变得更加艰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强调“两个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双翼这一重要论断。在此背景下,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中国电影新一轮的改革创新发展,历史的重任落在我们这代电影人身上。全会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如何回应时代的召唤、不负人民的期待,关键在于电影人的站位、格局、视野,以及我们谋篇布局、汇集合力、系统推进、传承创新的能力。
其次,我们面临空前的挑战和机遇。回顾过去十年,中国电影人历经四次严峻考验:一是好莱坞大片的强力竞争,二是短视频流媒体的挑战,三是资本退潮后的市场重塑,四是疫情对产业体系的巨大冲击。这些挑战让电影产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严峻复杂。一是舆论生态复杂多变,网络评论的影响力空前强大,成为一部作品从创作者走向观众的重要关口,这使得制片方、发行方都要学习如何公关传播,以更积极的姿态争取网络舆论的主动权。二是电影人在捍卫电影的独特价值——极致视听体验的同时,也必须面对电影的巨大投入与短暂档期之间的反差、舒适的观影空间与零星上座率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观众习惯了“食指经济”带来的便利与丰富,“在我想看电影的时候,没有我想看的电影”的感慨不绝于耳。三是全会强调要激发活力,“活力”两个字离不开人才和机制,当前能够形成“后浪推前浪”之势的人才还远远不够,聚焦培养造就人才的机制还需更加积极、开放和有效。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政策环境以及过去几十年改革发展所累积的坚实基础,让我们有勇气面对挑战、抓住机遇。一是文化强国战略赋予的发展机遇。文化产业担负着满足文化需求、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功能,这是我们打开思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勇气所在。二是文化自信赋予的发展机遇。当前,供需压力因素之一就是中国观众对中国文化、中国式情感等维度的关注度在提升,对作品内涵质量的要求在提高,这无疑是国产电影发挥主场优势的新机遇。三是科技创新赋予的发展机遇。与当年被西方电影技术、艺术、装备全面压制的境况不同,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格式电影技术已经领先国际,为中国在大屏显示技术上实现“换道超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窗口。
最后,以中影为例,谈谈把思考转化为实践的一些思路。匹配供需、畅通循环,这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命题。中影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自身的全产业链优势,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有力地有效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第一,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文化方向转化到电影创作与生产之中。一是抓好《志愿军》《吉祥照相馆》《你不来,我不老》等影片的创作和发行工作,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是全力推进《只此青绿》《射雕英雄传》等影片的创作和发行工作,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精神。三是聚焦改革开放精神和伟大实践。开发一系列有社会关注度、正面影响力的类型影片。第二,从供给侧发力拓展市场空间。在进一步增强全国市场服务保障能力的基础上,主动求新求变,以新业态、新模式优化供给和提升服务。例如,近期推出的预约放映服务,就是这一方向的新尝试,目的是贴近观众的消费习惯、促进供需匹配、培育细分市场,形成对首轮放映和影院非黄金时段经营的有效补充。第三,坚持出作品和出人才相结合。联合各方力量,选拔培养一批有理想、有才华的青年电影人,引导扶持一批有想法、有担当的新生代工作室。自“中影青年电影人计划”启动以来,已从300多个剧本中遴选出15部作品进入创作阶段,未来将继续加大力度,力争以人才队伍的“枝繁叶茂”促多类型、多题材作品“繁花似锦”。
无愧时代,不负人民
尹力(中国影协原副主席)
先是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在成都开幕,接着举行“电影:时代与人民”专题座谈会,我不禁想起过去有一个脍炙人口的“老三篇”,开篇就是“为人民服务”。80年前的9月5日,在南泥湾,一个烧炭的战士由于炭窑崩塌不幸牺牲,消息传到延安枣园,引起毛主席的深切关怀。三天后,毛主席亲临追悼会现场并发表长达两个小时的讲话,讲话记录稿几经删改,后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这就是那篇《为人民服务》。
回到“电影:时代与人民”这个命题,为什么想到这篇文章呢?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进入重大节点,各大战场上的胜负已见分晓。共产党人开始思考中国未来的命运,毛主席开宗明义,在演讲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今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拍摄电影《张思德》时,我不仅仅是为了还原某个具体场景,也没有局限在写领袖和普通士兵的故事,而是希望通过鲜活的人物和充满朝气的沸腾生活来表现那个时代,表现共产党人充满牺牲精神和探索精神的不懈努力。他们激活了全民族沉睡的灵魂,凝聚起群众的力量,他们体现的善良、谦谨、隐忍是这个民族最优良的品质,他们的忠诚、勤恳、英勇显现了革命者最核心的品质,这些品质在民族奋斗史上具有永恒的感召意义。这部电影的主角,木讷敏行、毫不起眼,在人群中几乎不会引起注意,就像一颗小草,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青春。那时的延安偏居西北一隅,物质条件极端匮乏,自然条件极端险恶,战争局势异常严峻,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共产党人所表现的豪情却充分展现出他们是中国仁人志士中的一群精英,是一群有信仰的人,他们凭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赢得最后的胜利。
回到“时代与人民”的话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母题。长久以来,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人民中汲取创作源泉,为广大人民服务,是电影行业同仁最广泛的共识。电影产业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铸就了过往辉煌的业绩。20世纪90年代,电影界常谈到“低谷”一词,创作低迷、人才流失,原本设备简陋的影院、文化宫、俱乐部也纷纷变成家具城、展销会和网吧,电影的前路似乎黯淡无光。然而,产业化和行业改革助推中国电影逆势而上,短短二十几年时间,中国电影在影院建设上取得世界领先地位,3D、IMAX、全景声、中国巨幕等技术层出不穷。电影自诞生起就融合了艺术、工业、商业与科技等多元属性,如果得到适当支持,整个产业便能焕发生机。特别是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实施后,为电影发展提供了土地、税收、金融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影院和银幕数量的飞跃式增长。
电影的关键在于内容能否满足当今观众的需求。面对日新月异的文化消费变化、面对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如何在银幕上呈现与观众有共鸣的价值观,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视听享受,成为当今电影制作的难点、痛点。如今,短视频、网络游戏、网络直播、微短剧等线上娱乐方式兴起,网络舆论复杂多变,网络暴力、“饭圈”乱象时有发生,给电影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电影人的信念坚不可摧。一代代电影人筚路褴褛,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坚信电影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
结合前面提到的复杂环境,如何选择题材、如何拍摄电影,成为电影创作者面临的全新问题。而面对新业态的变化,从创作者到管理者、投资方,需要共同思考,寻找应对之策。中国电影有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提及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如谢晋的作品《天云山传奇》《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以及其他导演的作品《老井》《人到中年》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这些影片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其中记录了人、描写了人,如果我们拿这样的影片来考量那个年代,电影留下的影像具有非常强烈的文献价值,记录了那个时代。所以,“时代与人民”是永恒的命题。面对党中央提出的2035年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电影作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电影,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群众,针砭时弊、为民代言,成为我们共同的课题。中国电影历来有着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在今天显得尤为珍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十四亿人民正在上演的色彩斑斓的“活剧”中挖掘题材,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创作生产出更多接地气、冒热气、有人气的电影作品,不负人民期待、不负伟大时代。
坚定文化自信,倾听人民的心声
岳红(电影表演艺术家)
金秋时节,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加“电影:时代与人民”专题座谈会,深感荣幸。自1984年大学毕业,投身电影创作已有40年,演绎了无数角色,每一次表演都是我人生的一次历练。作为一名演员,我深知剧本到手,便是使命的开始,我们是在剧本和导演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虽话语权有限,但创作火花无限。
在这40年的光影之旅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工作者,必须严于律己,拥有一双洞察生活的慧眼。我们塑造的艺术形象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它们承载着时代的印记,从纯真质朴到现代风貌,伴随着角色的成长,我们也在不断学习与进步。演绎的每一个角色,都倾注了我全部的热情与爱。因为我深知,作为演员,只有热爱生活、热爱世界、拥抱人生,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与丑,进而传递出真挚的情感。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个好的艺术形象,必须与人民的心灵相通,才能直击人心。无论情绪如何表达、情节如何演绎,真诚是关键。回顾我的演艺生涯,从电影《野山》的粗犷不羁,到《走着瞧》的细腻入微,再到《走走停停》在成都捕捉到的温情脉脉,片中我演绎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心中的最爱。一直以来,我都是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去观察、去感受、去选择,用心演绎好每一个细节。
40年的演艺生涯,我始终坚守自己的专业,深耕不辍。面对他人的疑问,我坚定地回答:我的一生,只为演戏。这不是我的遗憾,而是我的骄傲。我深知,只有专注于表演,才能在演艺的道路上不断创造新的角色,实现我的梦想。
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热爱生活,与人民大众心连心,永远为人民服务是演员永恒的使命。我们既是演员,也是普通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倾听人民的心声,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奋勇前进。
回顾这40年的电影生涯,我见证了中国电影的起伏跌宕。展望未来,我满怀信心,只要我们电影人心中有梦想、有热爱、有追求、有真情,中国电影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这个美好愿景而努力。
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讲好中国故事
乌尔善(电影导演)
这次是我第二次参加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活动。从2011年的《刀见笑》、2012年的《画皮II》、2015年的《寻龙诀》、2023年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以及今年的《异人之下》,我与观众交流的机会并不多,目前只有这五部作品。作为一名还在电影创作道路上摸索、作品还需要积累的导演,《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这部神话史诗电影能够得到大众电影百花奖的认可,能够得到行业与观众的喜爱,这都要归功于这次座谈会的主题“电影:时代与人民”。电影不仅是创作者的作品,也是时代与人民的作品。在2011年我的第一部电影创作之初,我就对未来电影创作方向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构想,希望能够通过幻想类型电影创作讲好中国故事。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璀璨的文化,作为当代电影人,我们掌握着先进的电影技术、站在时代的前沿,自然肩负着用电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在以往的创作中,我们不断探索并应用最新的创作方法和制作技术,如在电影《画皮II》中,首次引入概念艺术家;在创作《寻龙诀》时,开始使用动画预览技术;“封神三部曲”挑战了电脑视效制作难度最高的数字角色;《异人之下》则把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摹片动画的风格迁移工作环节中。我们正处于科学技术分秒必争、瞬间迭代更新的时代,作为电影创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学习新的电影创作方法与技术,才能创作出更多新类型、新风格的电影作品。
与时代同行,是当代电影人应有的创作自觉。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保证电影创作的先进性与创造性,这是我分享的第一个想法。第二个想法是,与时俱进确保了创作的“新”,在这同时,电影人还应当坚持守正创新的创作原则。如何“守正”?只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表达、创造性转化,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回顾我的创作历程,无论是哪种类型片的创作,始终践行这两条创作原则。例如,荒诞武侠电影《刀见笑》里有关于“贪嗔痴”的寓言;魔幻爱情电影《画皮II》来自中国传统文学“聊斋”故事;动作冒险电影《寻龙诀》中有关于中国墓葬文化与风水、《周易》的智慧;《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里有对3000年前神话世界的想象和对《封神演义》经典故事的重新演绎;今年刚刚跟观众见面的《异人之下》当中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传统武术、阴阳五行、中医经络等元素的表达。由此可见,中国历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电影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我们遵循“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的创作原则,拍摄海内外观众看得懂的故事。《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之所以能够在上映之后获得海内外观众的喜爱和认可,是因为它成功地将中国神话以新的方式进行讲述,用中国式的美学语言和视听手法,让观众沉浸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起对中华文明的自豪与骄傲,也让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使命与责任,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保持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努力创造属于时代与人民的电影作品,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与喜爱,为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人民,是我们的老师和主创
张译(电影演员)
非常荣幸参加这次座谈会。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十年来,是中国电影不断朝着高质量发展的十年,也是我个人职业生涯当中重要的十年。在这十年里,我参演了25部电影,多次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金鸡奖和大众电影百花奖等奖项的鼓励和鞭策。在中宣部、国家电影局、中国文联和中国影协的鼓励关怀下,在前辈老师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不仅在专业技能上得到磨炼、思想站位上得以提升,还拓宽了视野,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深度都迎来质的飞跃。这一切的成长与蜕变,归根结底是人民给予我丰富的滋养,是时代赋予我成长的舞台。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知,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才能为中华民族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时代的雕刻者、文明的缔造者,在此我仅从演员的角度浅谈一点体会,请大家指正。
这些年来,观众常常用“演技”这个词来评价演员的创作水准,我想技术也许未必是最重要的,能否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初心、真诚还原生活,可能才是更准确的衡量标准。演员心里要清楚,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脱离生活的表演苍白乏味。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必须要把拥抱生活、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作为我们一生的功课。
我在演艺道路上塑造过多样的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深刻地影响着我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我演过农民,我发现不去农村生活一段时间、不真正去干农活、不摔几次跟头,就真不像农民;我演过企业家,要是没有跟他们掏心掏肺地聊天,我真的没想到除了创造财富,他们内心还有那么多酸甜苦辣,以及一份厚重的家国情怀;我演过军人,虽然我曾当过十年兵,可离开部队也十几年了,现在的部队指战员们已今非昔比,他们文化层次更高、更具活力和自信,再不回军营看看,我恐怕难以自信地再现军人的风采。这些年,我演的公安干警比较多,记得第一次体验生活,我跟随便衣警察抓小偷,到了现场我就懵了,因为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小偷就被抓到了。我跟着警察同志押着小偷下电梯,战友们很淡定,小偷也很淡定,只有我一个人紧张得直哆嗦,把小偷都看懵了。我只能暗中庆幸,要没有这些体验,我演出来的角色得让观众笑话成什么样呢?因此,我坚信以人民为出发点的表演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表演。
人民不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的观众、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的主创。每次跟随电影剧组路演,我们都能听到来自观众的各种评价,有褒奖和批评,有建议和体会,更有连我们演职人员都没有想到的独特理解。一部电影从灵感的诞生到拍摄、再到上映,只有当观众解读完毕,创作的旅程才真正形成完美的闭环。
根据纪实文学改编的电影《三大队》讲述了五个兄弟千里追凶的故事,在原作中追凶只有一个人,电影把故事改成五个人,这样的改编让情节更为丰富、更具商业性。在电影路演过程中,一位观众提出独到的见解,她说千里追凶仍是一个人,另外四个兄弟其实是主人公的四个选择:亲情、爱情、健康、孤独,但是主人公把这四个选项全部舍弃了,他独自坚守十几年才最终还天理以公道、还法律以尊严。这种解读醍醐灌顶,可谓“高手在民间”啊!这位观众的解读与电影编剧张冀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异曲同工、不谋而合。如果我在创作这个角色之初就有这样的理解深度,或许能演得更好。
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滋养人心,反过来,观众何尝没有滋养我们的作品,人民又何尝没有滋养演员?我们不能仅仅依赖这份滋养,作为演员更应该不断提升修养、涵养和学养,向人民学习,扎根生活,向时代靠拢,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坚守职业道德操守,拒绝浮躁功利,以真诚和热情投入电影创作。有一位观众曾经问过我: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演员?我想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让观众觉得合格的演员。再具体点,就是多演好电影、好好演电影、接受人民检验的演员。
谈谈对新时代电影人精神的一点体会
王智(电影演员)
近些年,我没有接拍特别多的电影,在两年时间内参演了两部电影,一部是《好像也没有那么热血沸腾》,另一部是《流浪地球2》,这两部电影拍得都非常艰难,但最后都顺利完成。作为演员,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把角色演好,让观众从电影中获得更多的精神力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坚信深刻把握人物核心、精准传达人物精神,将优秀的电影作品以最佳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是每位演员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很幸运能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从事自己热爱的演艺事业,也很珍惜每一次站在镜头前的机会。作为青年演员,我深知自己的职责是踏踏实实完成每一个阶段的作品,为观众带去心灵的疗愈与慰藉。无论欢笑、感动或释然,还是任何能够触动心灵的瞬间,都是我作为演员不懈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在与观众的互动中,我深刻体会到电影的力量。记得有一次路演时,有观众分享,在经历不愉快后,是电影让他找到释怀的出口;还有小朋友在观看《流浪地球2》后表示,电影激发了他成为宇航员的梦想;更有家长反馈,我们的作品让他们反思教育方式,选择更加开放与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这些温暖的反馈,让我更加坚信,电影不仅仅是娱乐产品,更是触动人心、传递能量的强大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