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由中央新影摄制的纪录电影《地上的云朵》,近日连续在线上线下的场景中对国外观众播放,影片的内容主题、艺术水准都收获了大量好评,显示出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独特优势。
《地上的云朵》纪录了中国新疆棉农在收采棉花季节的生产生活,以维吾尔族、汉族的两户棉农为主线,反映了棉农的喜乐愁盼,并且背景式展示了新疆独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文化。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这部影片成为国际影片展映单元唯一入选中国影片,也从那时起逐渐被业内外所了解。
艺术水准获专业人士点赞
今年7月,由中亚哈萨克斯坦媒体界人士组成的一个代表团在新疆访问,电影《地上的云朵》放映后,受到大家交口称赞。
“我最喜欢的一幕,就是故事中的母女,一遍摘棉花,一遍唱歌,虽然听不懂,却感受到她们的快乐。”贾孜拉·别尔得别阔娃意犹未尽地说。别尔得别阔娃是哈萨克斯坦国家电视台的制片人,她称赞这部片子拍摄手法精良,制作很专业,在观看过程中,很容易共情于棉农的快乐与烦恼,还能领略到新疆的自然风光和壮美的棉田。她说,当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她对新疆人的“云朵”情怀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另一位来自来自哈萨克斯坦国家电视台摄影记者叶尔博拉缇·库万尼舍夫从专业的角度对这这部影片赞赏有加:“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团队做了很多的功课,以丰富的场景和专业的拍摄手法,记录了新疆棉农的生活,他们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看完影片后更想走进新疆各地,了解真实的新疆生活。”
电影中主人公在火车站与父母道别的那一刻,让哈萨克斯坦《今日丝路报》记者若扎·艾迪洛娃唏嘘不已。这令人最难忘的一幕是,让她联想到自己求学的时候,也经历过这样的情景。若扎·艾迪洛娃的祖父母也是在哈萨克斯坦的棉农,这部影片中,很多场景令她共情。
哈萨克斯坦《今日丝路报》记者若扎·艾迪洛娃说,如果这部影片能走进中亚,相信能有很多像她这样的观众会共情于故事里的新疆。哈萨克斯坦TURAN电视台制片人阿里别克·别嘎里诺夫以对此十分认同,他“希望这部纪录片应当以哈萨克文和俄文的字幕形式走进哈萨克斯坦,让更多哈国的受众感受新疆的真实的生活状态。”
文化情感得到异国观众共情
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今年在北京举行,作为整体活动的一部分“中非电影文化交流展映”也同时举行。8月23日斯瓦希里语版《地上的云朵》在桑给巴尔的古堡石头城放映,众多桑给巴尔孔子学院的学生和当地居民前来观看。桑给巴尔国际电影节主席奥马尔观影后表示,他从中国电影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一位当地观众说,这是我第一次在大银幕观看中国电影,非常精彩。电影镜头很美,画面很精致,不仅帮助我了解中国的美景,更激发了我学中文的热情和信心。另一位观众是李小龙的粉丝,他说:“《地上的云朵》让我感受到中国不同民族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风景,让我打开了眼界,希望有机会能到那个地方看看。”很多观众被电影中新疆美食和载歌载舞人们所吸引,他们说,这和非洲家庭的生活模式很像,非常能够体会到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感觉。
8月26日,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媒体记者培训研修项目中,来自突尼斯、约旦、巴林、巴勒斯坦、伊拉克等国的媒体记者参加电影交流活动。《地上的云朵》导演带着影片到场与各国学员交流,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约旦Alrai报社主编阿斯瓦尔·伊布拉希姆看到影片中的日常生活场景感到非常亲近,比如烤馕,比如教育孩子,比如结婚的场面等等,想再看几遍。
阿拉伯电视卫星广播公司记者阿拉克德·盖特对影片中细腻纪录的情感印象深刻。比如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牵挂,棉农对找不到人手的担忧,两家人在棉花卖出好价钱时的喜悦等等,让他觉得虽然地域不同,语言不通,但是真情实感是相通的,感受到了,也感动到了。
突尼斯国家电视台的首席记者布巴亚·阿曼德非常希望将影片引入到突尼斯,并愿意做翻译、放映和播出的相关工作。
纪录片作为国际通行的传播手段,因其纪实性、文献性和跨文化性,具有长线传播的特点,可以发挥出经久不衰的传播之效。
从多次的交流中发现,国外受众对中国风光、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有普遍的兴趣,这也更让制片方对《地上的云朵》后续影响力更有信心。(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