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多次强调文艺工作在我国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性,明确文艺作为时代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灵魂,能够引领时代风气。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在文艺作品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因蕴含丰富的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等,成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载体之一。主旋律电影集趣味性、教育性、思想性为一体,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激活“思政+文化”教育新活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之党中央不断强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性,决定高校需要积极推进和落实思政教育“文化育人”的重要任务,着力提升思政育人效能。
高校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元化、多角度地挖掘特色文化资源。而主旋律电影在传达党的指导思想、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思政教育内容等方面具有优势,能够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资源和视听载体,渗透于思政教育、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价值。据此,高校思政教师应树立文化育人的全局性思维,联合宣传部门、党建部门、信息技术管理部门,对主旋律电影融入思政文化育人过程的理论和实践等方面作出合理部署。同时,完善个性化课程体系,创新文化育人方法,切实发挥主旋律电影在思政教育中的文化育人功能。
多部门协同,完善顶层文化育人体系
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育人本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高校加强顶层设计,组织党建部门、宣传部门、思政教育教学管理部门、信息技术管理部门等成立协同研究机构,深入研究主旋律电影呈现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美好愿景、理想形象,以及其在反思和批判社会问题、表达艺术审美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价值;研究文化育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渊源,以及思政教育文化功能的生成机制。在此协同过程中,党建部门始终发挥思想引领作用,与思政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共同对主旋律电影融入思政教育实践进行宣传,明确这一实践举措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营造主旋律电影融入思政教育文化育人的新环境;信息技术管理部门配合其他主体,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持,助力主旋律电影资源与各模块研究成果的相互融合。
思政教师需要结合一线思政文化育人经验和学生情况,调整教学规划,借助主旋律电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影像语言,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人文精神等,使思政教育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思想植根于学生思维体系中,丰富学生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精神境界。例如,一线思政教师可以将主旋律电影分为人物传记题材、历史文化题材、军事战争题材和社会生活题材等不同类型,选取《我的1919》《钱学森》等电影,带领学生深刻感受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领军人物所具备的高尚品德和文化素养,充分发挥榜样教育的文化育人作用;选取《开国大典》《建军大业》等电影,带领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不断崛起、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历程,更好地掌握思政教育中的党和国家历史相关内容。
发掘红色基因,完善个性化课程体系
高校应发挥主旋律电影作为思政教学资源的优势,结合区域文化,研制适合本校学生的思政教育课件,推进主旋律电影资源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将江西、陕西、上海等不同省份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建设中的有效路径。高校应依托思政课程主渠道,发掘主旋律电影中的红色基因,开发个性化思政文化育人课程,增加《主旋律电影赏析》《电影团课》等特色课程。例如,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等高校选择《我和我的家乡》《夺冠》等主旋律影片,组织学生在思政课程教学中观看电影,感受我国脱贫攻坚成果、年轻人创新拼搏精神、中国女排精神等。同时,高校邀请主旋律电影领域专家进行为大学生讲述影片背后的故事,带领大学生深切感受为家乡和国家贡献自身力量的积极意义,理解创业与守业对个人进步与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以及不断拼搏、不屈不挠品质对人生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等。整体而言,该特色课程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个体和时代发展的深层次认知。此外,高校可选取《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等,以国家和家乡“大”话题、家庭“小”话题作为叙事视角,带领大学生感受不同代际的家国情怀、感受我国强国精神和文化自信,以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孔子思想的“美”和“善”,感受我国人民的精神传承、血脉相连,正确理解思政教育中哲学史模块对善与美相和的倡导。以主旋律电影在思政教育中的合理融入,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拓展思政教育的文化育人深度。
创新数字化,提升文化育人质量
高校应借助主旋律电影,组织多元化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运用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促进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例如,北京理工大学率先成立“虚拟仿真思政教育课程体验中心”,借助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展示《红色往事》主旋律电影,讲授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思政课程,营造交互式和沉浸式的思政教育实践环境,使大学生感受积极向上的思想力量。而后,学校组织学生进行观影感想演讲、电影片段模拟演出等活动,要求学生结合现实生活适当改编、重新创作,充分发掘主旋律电影的文化育人功能。
(作者系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环境设计学院讲师)本文系202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学生工作品牌)(项目编号:22Z63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