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影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类型电影,最早可追溯至左翼电影运动时期,经过长期发展积累,在当代仍具有较强生命力,是我国电影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代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变革,红色电影的内容与时俱进,多元化展现红色精神;形式多维创新,多样化承载红色文化,持续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彰显出强大的影响力。新时代新征程,探索红色电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切实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拓展发展空间,切实助力电影强国建设。
延安文艺座谈会
对红色电影发展的影响
1942年5月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主要讨论了文艺“为什么人”“如何为”的问题,会议中形成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基础上,形成中国共产党指导文艺工作的总方针,对之后红色电影发展具有引领性作用。作为社会主义电影事业发展的精神引领和理论基石,《讲话》既引领着红色电影的发展方向,也为红色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基本原则。《讲话》指明红色电影应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来,为劳动人民服务,并在创作过程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电影的理论知识与创作经验,在与多元文化的融合互动中凝聚文化力量,从而创作出兼具人民性、民族性、包容性的红色电影作品。此后,红色电影在坚守政治底线、坚持基本原则的发展中,进一步丰富中国电影类型,拓展红色电影影响范围,并依托精神引领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
红色电影的发展历程
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红色电影历经革命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年代、改革开放及新时代的发展,在当代仍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是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革命年代,作为红色电影的开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红色电影创作指明了方向。《南泥湾》《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等红色电影的拍摄与传播,充分体现出电影艺术与劳动实践、人民生活等的深度融合。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在党的领导下,继续贯彻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引领电影产业发展;《智取华山》《无穷的潜力》《董存瑞》等红色电影,涵盖军事题材、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等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使电影创作进入蓬勃发展期;《上甘岭》《永不消逝的电波》《不夜城》等高质量红色电影,以及该时期红色电影的数量,反映出这一时期红色电影的发展历程。在改革开放年代,以“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为引领,创作出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红色电影。加之八十年代后期“主旋律”一词的产生,使得红色电影与主旋律电影在概念上体现出融合趋势。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继承发展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重申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并指出影视作品要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且在电影制作技术创新变革的赋能下,红色电影数量逐步增多、质量显著提升,《战狼》《红海行动》《长津湖》《志愿军:雄兵出击》《钱学森》《我和我的祖国》《中国医生》等主旋律电影作品,充分彰显出红色电影与时俱进的人文关怀。
红色电影的时代价值
红色电影是我国电影产业的重要类型,自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经久不衰。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价值与作用,但不变的是,红色电影是红色文化精神的历史表达,是时代风貌、民族精神、人民精神的现实展现,能在传承创新发展中持续凝聚文化力量,并通过广泛传播进一步丰富我国电影产业资源,为建设电影强国贡献独特力量。
红色电影是红色文化的历史表达,能深化价值引领。红色电影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影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蕴含国家的意识形态与民族精神,一定程度上可体现出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作为红色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红色电影在坚持人民性创作原则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增强历史警示性,引领人民群众在主旋律声音中感知红色历史、感悟红色精神。随着经典红色电影生命力的展现,新时代高质量红色电影的创作,民众可通过观看电影唤醒历史记忆,在红色文化、民族精神熏陶下,实现价值引领和文化传承。
红色文化是时代风貌的展现载体,能凝聚文化力量。不同阶段的红色电影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蕴含当下的时代风貌。梳理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红色电影的发展历程可知,红色电影是时代风貌的重要载体,能在创作传播的基础上,彰显时代精神、凝聚文化力量。红色电影中蕴含着革命先辈的光辉形象,凝聚着爱国青年的社会实践,能折射出当下的时代背景、精神风貌,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文化底蕴。
新时代新征程,红色电影既能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展现生命活力,激发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提升全社会文化自信水平;也能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实现广泛传播,带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族文化的深入交流,在世界范围内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精神,从而以红色电影凝聚文化力量、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刘小琦系渭南师范学院讲师,张巍译系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延安时期鲁艺文艺思想和美术史研究”(编号:22JK0072);渭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陕西高校美术教学体系优化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JG20236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