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内容,关系着社会思想的统一性和民族发展的一致性。由此,思想教育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大众学习成长的各个阶段,形成系统整体的育人环境。其中,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深入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在思政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在思政教育方式和内容方面作出积极转变。一方面,高校不断探索思政教育方式,借助数字化媒体推进数字化思政教育平台建设,以期提升思政教育“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效能;另一方面,高校全面拓展思政教育内容,将红色文化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重点,其中“红色文艺”作为典型且特殊的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红色文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功能
“红色文艺”是红色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概念,是指以党和国家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红色文化为基础创作的文艺作品、文艺表演以及文艺活动。“红色文艺”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清晰的发展脉络,一直以来,“红色文艺”都被视作国家建设的强大精神源泉,激励着社会大众不断前进。直到今天,“红色文艺”依旧在思政教育和新时代思想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红色文艺”的形式、内涵以及价值,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
深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红色文艺”饱含着国家建设发展的历史传统,彰显着新时代中国的艰苦奋斗和光辉成就,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情感。由此,“红色文艺”能够深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赋予高校思政教育以更明显的政治属性。一方面,“红色文艺”能够助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正确的育人理念,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保障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向方针始终与国家一致。另一方面,“红色文艺”能够提升高校思政育人效果,发挥高校思政育人的导向作用。一是引导新时代青年重视红色文化的继承发展,以及“红色文艺”作品的创新;二是激发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信仰;三是帮助新时代青年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鼓励其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高校思政教育为新时代青年提供精神滋养,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这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息息相关。但当前,大多数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存在单一化、同质化问题,大多围绕政治教育理论、党和国家的建设发展史以及重大重要的国内外会议展开,使得思政教育的内容保守且枯燥,难以确保思政教学内容入耳又入心。“红色文艺”在拓展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红色文艺”以党的历史事件、革命斗争、英雄人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为题材,许多“红色文艺”作品都是一个个动人心魄的红色故事,显著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故事性;另一方面,“红色文艺”的叙事内容和语言构建打破传统高校思政内容的说教模式,有助于引起新时代青年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共鸣,加深其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记忆。
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形式。传统思政教育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的方式为主,这种教育形式过于被动,使得思政教育效果十分有限。尽管高校借助数字化思政平台改善思政教育形式,但整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依旧沿袭传统思政课堂,并未发生根本性、实质性的转变。“红色文艺”能够有效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形式,这是由于“红色文艺”本身的艺术形式就十分丰富,包括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武术、舞蹈、绘画、电影、电视剧等各种艺术门类。例如,国画《红色印记照心中》、诗歌《井冈山抒情》、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电视剧《山海情》、民族歌剧《白毛女》等,都是极具教育价值的“红色文艺”作品。将这些作品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堂,有助于激发新时代青年对思政教育的学习兴趣,培养新时代青年对红色文化的审美认同,促使新时代青年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内容。
“红色文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随着国家对红色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红色文艺”作为艺术与政治的结合,其教育功能也在被不断放大和深入研究。“红色文艺”作为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财富,其作用不仅是传播和展示,更要深入到教育教学体系当中。高校应当挖掘“红色文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功能,发挥“红色文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结合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不足和特点,积极探索“红色文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红色文艺”与课堂教学深度结合。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但课堂教学仍然是高校思政教育最主要的方式,由此“红色文艺”入课堂成为必然。“红色文艺”与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深度结合,既能够提升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丰富性,也能够发挥“红色文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功能。
一方面,高校可以专门开设“红色文艺”作品主题鉴赏课程。“红色文艺”作品的选择既可以紧跟时代主题或红色纪念日,也可以采取征集学生意见的模式,这种鉴赏性课程摆脱传统思政教育灌输式的思政理论传授模式,能够使学生在鉴赏“红色文艺”作品的过程中,自发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思政真理,在接受艺术美育过程中完成情感与理论的转化。另一方面,高校要拓宽思政教材的选择面,除了一些必备的理论课程套系书籍之外,可以考虑将一些与“红色文艺”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配套教材。思政教师则可以在课堂上结合理论书籍和“红色文艺”配套教材开展思政教育,激发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探索欲。
探索“红色文艺”实践育人体系。高校思政教育一直以来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就是“重理论、轻实践”,这是由于高校将“思政教育”单纯看作是“思想教育”,于是倾向通过理论知识传授完成对新时代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但这种教育模式恰恰与新时代青年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相悖,导致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平平。高校应当将思政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实践方面来,探索“红色文艺”实践育人体系,让“红色文艺”成为推动新时代青年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动力。
一方面,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红色文艺”诞生地、“红色文艺”作品展以及“红色文艺”演艺活动,或是邀请“红色文艺”作品的主创人员、创作团队到校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亲自体会和感受“红色文艺”的氛围和历史意义,通过实地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思政理论的热情。另一方面,狭义的“红色文艺”概念认为过去和经典才是“红色文艺”创作的源泉,实际上现在和未来也可以是“红色文艺”创作的素材。高校可以组织新时代的“红色文艺”作品创作大赛,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进一步理解红色文化背后的思政内涵,深化新时代青年对红色文化的记忆。
将“红色文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思政教育重在课堂、更在平时。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都会接触到的内容,是物质性文化、观念性文化以及制度性文化的结晶,于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校园文化也被视作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建设对象。因此,高校可以将“红色文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红色文艺”与校园文化的双重教育功能,助力高校思政教育再上新台阶。
一方面,高校可以在主教学楼、图书馆、校史馆等地定期举办“红色文艺”作品展,通过吸引学生关注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思政内涵。另一方面,在校内开展主题“红色文艺”艺术节,如红色音乐会大赛、红色主题电影影评分享会以及红色摄影大赛等等,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此外,高校可以开展“红色文艺”主题教育活动,如纪念党的重要历史事件、英雄人物诞辰等等,在仪式化活动的熏陶中加深学生对思政理论的深刻认识。
利用技术优化“红色文艺”思政传播。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所面对的新时代青年多为成长于数字媒体时代的00后,其阅读习惯早已从纸质时代穿越到数字时代,因此相较于传统的、刻板的传播模式,当前高校学生更倾向于移动化、智能化的传播体验,多元化、个性化的思政内容。高校作为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不仅要在线上课堂、校园中加强“红色文艺”的思政传播,更要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化“红色文艺”的线上传播,持续强化高校思政教育效果。
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号以及思政客户端等线上传播渠道进行“红色文艺”思政传播,使学生在课间之余也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去了解和欣赏“红色文艺”内容。另一方面,高校应当丰富线上“红色文艺”的思政内容,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内容的空间。一是高校可以录播线上“红色文艺”思政课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观看;二是建设线上的虚拟“红色文艺”长廊,使线上展览更加沉浸化、更具时空感;三是搭建线上“红色文艺”思政交流平台,让学生、教师在线上互动中畅所欲言、发表所悟所想。
“红色文艺”既是对历史的深刻记忆和讴歌赞扬,也是时代前进和国家发展的号角,高校思政教育既要承载过去也要联结未来,因此“红色文艺”与高校思政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方向和目的是一致的。高校应当将“红色文艺”真正纳入思政教育体系中,将“红色文艺”视作思政教育的重要工具,才能够真正发挥思政育人的作用和价值,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
(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