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基地萌芽于近代,但直到1987年才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座影视基地。从1987年至今的30多年间,在文化产业大发展背景下中国影视基地得到了蓬勃发展,但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中国影视基地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自近代的电影公司成立以来就开始了长久萌芽期、改革开放后进入发展期、新世纪后进入繁荣期,随之进入调整期。1922年,中国明星电影公司成立,并将用于实体影视内容生产空间的摄影棚作为一种常规化的影视基础设施。20世纪30年代长春、上海等地的电影制片厂开始为影片拍摄搭建场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为拍摄电视剧《红楼梦》,专门设计打造了北京大观园、河北正定荣国府等场景,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影视基地的雏形。
1987年“中央电视台无锡外景基地”挂牌成立,正式标志着中国影视旅游业的开始,这也是中国影视基地真正诞生的标志。据统计,截至20世纪末,可以查询到建造时间的中国影视基地数量达到41家(注:笔者选取有建造时间的影视基地作为分析样本)。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政策的调整,影视基地的建设再次升温。影视基地进入新一轮建设热潮。据统计,从2000年开始至2016年,可查询到建造时间的影视基地数量在该阶段增加248家。从2017年开始,中国开始陆续对影视行业乱象进行整顿,建设热潮此起彼伏的影视基地也进入了调整期。到2021年底,可以查到建造时间的影视基地在该阶段增加的数量为81家。
随着文化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不断迈进,文化产业俨然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国影视基地的长期发展使其呈现出数量众多、类型多元、地域分布不均衡、投入成本大等发展与运营特点。影视基地的运营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需要从理念、周边环境、资源禀赋、营销等方面着手展开优化,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促使大众对旅游的需求向精神和文化的个性化体验转化,推动文旅融合蓬勃发展。影视基地凭借文化体验和文化展示的双重特征,成为当下人们旅游度假的首选。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呈现更加多元的文化、创意、体验等需求,加之数字化、网络化等科技手段的发展与普及,为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以发达的旅游产业带动特色文化传播创新,已经成为新时期全国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态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影视IP能够引起游客的同源情感,通过移情作用与共感作用将对影视剧中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的感情带入影视基地中,从而对景区产生好感。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影视基地旅游发展模式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影视基地的发展管理策略需要更加全面、创新和灵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可考虑从地域特色、配套设施、体验活动、旅游模式等方面入手,推动影视基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凸显地域特色,
打造差异化影视基地
随着文旅产业的发展,由影视剧所带来的旅游效益愈加突出,掀起一股修建影视基地的热潮。然而,部分地区影视基地的修建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缺乏特色和新意,极易使游客产生审美疲劳。对此,各影视基地应注重结合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打造具有地域差异性的影视基地。而地域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自然景观、民俗风情、民众穿着佩戴与饮食习惯等方面。若想打造拥有沙漠景观的影视基地,可考虑建设与之相配套的沙漠客栈、古驿站、古城墙等;若想打造具有晋地特色的影视基地,可考虑修建以山西窑洞和四合院为主的房屋,同时街道、商铺售卖之物应以山西陈醋、山西面食、山西汾酒等特色产品为主,彰显三晋特色;若想打造以江南水乡为主题的影视基地,可考虑修建“小桥流水之景”,结合当地居民饮食以鱼米为主售卖食品。
例如,同里影视基地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地处太湖之畔,依靠得天独厚的水乡风貌、大量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打造江南水乡的自然之境。摄影基地便是古镇本身,基地依水而立,被誉为“天然摄影棚”“东方小威尼斯”。镇北堡西部影城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是集观光、娱乐、休闲、餐饮、购物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主要景点包括明城、清城、老银川一条街等。其中,明城呈现原始、粗犷、古朴、荒凉的自然面貌;老银川一条街再现解放前的老商铺、老街巷。此外,影视基地的发展管理可与当地城市发展结合,体现地域特色。例如,浙江横店影视基地借助东阳木雕、竹编等推动文旅产业与影视产业、当地传统手工业相结合,打造凸显地域特色的差异化影视基地。
强化服务意识,
作好配套设施建设
影视IP能够吸引游客前往影视基地旅游、打卡。但同时,影视基地应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以激发游客宣传影视基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一方面,影视基地应在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让游客吃好、睡好、玩好。具体而言,影视基地可以寻求国家政府的政策支持,加强道路交通建设。例如,横店影视基地可以争取省市支持,修建“横店—义乌”的高速公路;对横店镇内和高速公路入口的道路进行改造;在横店内部优化现有道路交通网,将各景区连接起来。同时,优化景区内部道路交通,以及从景区到机场、车站、高速口、市内等的交通,可为游客出行提供极大便利,强化游客旅游体验。与当地文旅、酒店、餐饮等产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形成联动效应。推出联合门票、打包旅游产品,共同推动地区文旅业的繁荣。
另一方面,影视基地可提供地方特色饮食。如《梦华录》中梨条桃圈、蜜饯雕花、碧涧豆儿糕、鹿鸣饼、梨肉好郎君等皆可作为影视基地的打卡美食。在住宿方面,影视基地应注重提供具有影视剧情景特色的住宿环境,如山西和陕西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等,重点在内部陈列与布置方面营造氛围感。
深挖文化意蕴,
设置深度体验活动
影视IP的确能引发影视基地的“旅游热”,但若仅停留于打卡影视剧中的拍摄地、拍摄场景等层面,将难以形成长尾效应。部分游客匆匆而来,留下“到此一游”的拍照打卡痕迹便匆匆而去。一方面,影视基地应设置互动活动和体验活动,让游客有机会体验吊威亚、绿幕抠像、微电影拍摄、MV拍摄等项目。例如,横店影视城推出“黄金配角”活动,使得素人游客真实体验演员演戏成为可能;推出集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的“梦幻太极”项目,吸引大批游客体验。另一方面,影视基地可以根据影视IP推出演艺活动,深刻感受影视剧中的故事情节与情景。例如,横店影视城根据拍摄主题推出“梦回秦汉”“怒海争风”“魔幻风情”等活动;象山影视城推出夜华、白浅、梅长苏等人物短剧巡演活动。
此外,影视基地可借助电影节、影视颁奖盛会、新片展映等各种影视活动,与旅游相结合,邀请嘉宾到场,与游客近距离互动。例如,每年的德国柏林电影节会有大量影迷来到现场,在推动当地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象山影视城在春节期间有影视庙会、早春时节有踏春节与风筝节、劳动节与国庆节有影视嘉年华、暑期有泼水节等。正是由于这些影视活动的举办,象山影视城的游客人数显著增加,带来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文化IP孵化,通过影视作品的创作,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IP。基于这些IP,推动衍生品开发、文创产品销售,实现影视内容的全方位变现,扩大基地的影响力。此外,关注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文化保护和环保等公益事业,通过文旅融合,推动当地文化传承和保护。
借助文旅东风,
探究新型旅游模式
当前,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影视基地大多以实地参观为主,缺乏新意。但事实上,部分影视基地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良好,适合作为生态休闲度假区;部分影视基地营造出浓郁的人文氛围,适合作为教育研学基地。因此,影视基地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影视基地资源,开发多元化旅游模式。例如,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位于海口观澜湖国际高尔夫度假区内,以电影旅游商业综合体为定位,打造成集吃、住、游、购、娱、会、养、文、教为一体的综合休闲业态;青岛东方影都由影视产业园、国际会议中心、展览中心等8个功能区组成,涵盖影视文化产业中下游的完整产业链。
影视基地可以探索体育旅游、研学旅游、会务旅游、影视主题酒店、影视航空旅游等新型影视基地旅游模式,借助新型旅游业态推进影视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与影视基地旅游的深度融合。其中,“文化+旅游+康养”的影视基地发展模式是实现影视基地可持续性发展的有益尝试。将影视基地发展模式由单一的影视观光旅游向集旅游、休闲、娱乐、人文与自然为一体的复合式旅游模式转变。例如,西充县的西充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宜宾长城中国神话世界影视基地等。
重视创造和谐共存的周边环境。影视基地从建设到后续的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地方政府以及周边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影视企业落户影视基地,逐渐向影视产业集群化发展。影视基地的发展要考虑周边社区居民的权益与需求,要考虑周边社区环境的承载能力,要考虑影视基地所挖掘的文化内涵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度,要考虑激增的游客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影视基地在发展中,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只有社区居民的需求与权益得到保障,居民幸福指数才能真正得以提升,反过来才会支持影视基地的发展。
游客基于对影视剧的喜爱选择前往影视基地旅游打卡,由此形成强大的影视文化效应。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影视基地既要考量自身可承载力和接待力,寻求科学、合理的发展管理策略,强化游客旅游体验;也要注重当前游客对精神文化的强烈需求,深度挖掘影视剧的内在文化意蕴,将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推动影视基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四川传媒学院传播与经管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