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更是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大革新。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传统行业能够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新发展平台,促进行业升级。现阶段,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已在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各领域扩散,使得“互联网+”思维转变为不同行业发展成果。短视频正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产物之一,内容涉及各领域发展情况,成为互联网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其中,教学类短视频是较为重要的一个门类,侧重于“教学”。此类短视频创作者一般为教育行业工作者或第三方教育机构,在短视频片头抛出所要讲授的知识技能,而后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或方法开展教学。
以短视频为媒介,“互联网+”作为新的教育思维,能够改变高职教育者创新教学的方式,尤其高职计算机类课程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通常情况下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为1:1,对高职教师的技术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依托“互联网+”短视频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成为潮流。长期以来,计算机操作演示在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中始终是一大难题,以短视频取代人工演示,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鉴于此,高职院校应立足“互联网+”背景,加强短视频在计算机类课程中的应用理论研究,充分发挥短视频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辅助、实验演示、编程示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强化双师型教师“互联网+”教育理念、借助短视频拓展课程内容,搭建互动协作平台,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构建短视频资源库,
拓展课程内容
“互联网+”背景下,短视频作为高职计算机类课程内容之一,已是既定事实。高职教育面临“学制短”与“内容多”的矛盾,即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期,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如此,高职计算机类课程不应局限于提供“够用、必需”的内容,而应为学生提供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实际应用技能的资源类型,包括情景短视频、实况操作视频、虚拟实验等。基于此,高职计算机教师应构建短视频资源库,拓展课程内容。一方面,教师可从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中搜索、筛选质量较好的短视频,作为传统课程内容的延伸。例如,针对Excel办公软件课程内容繁杂、软件功能较多等特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选取抖音账号发布的原创短视频,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不同主题和场景,包括数据筛选方法、数据批量录入方法等主题,以及文员必备技能、职场必备技能等场景,以提升高职计算机类课程内容实用性。随着相关短视频的不断更新,教师应将搜集到的短视频进行分类、剪辑,实现短视频在课程内容中的高质量融入。
基于此,教师应进一步构建有结构的短视频资源库,根据高职学生认知水平、知识水平,将短视频资源库整理为层次性强的结构,并补充相应使用建议,便于不同学段学生检索,助力学生按照合理的先后顺序进行学习,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更加扎实和系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不断发掘互联网教学技术的便捷性,并非只有建设新的教学网站才能凸显短视频内容资源结构化,完全可以借助超链接功能提供短视频网址。只需将审核通过的短视频发布至网站或抖音等软件中,而后将网站或软件提供的播放页地址粘贴到超链接中,学生就能够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点击链接进行在线观看或下载,有助于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
搭建互动协作平台,
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互联网+”背景下,短视频成为人机互动、人人互动的重要载体,将其运用于高职计算机类课程实践中,需要高职教师借助短视频搭建互动协作平台,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双向互动建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针对同一课程内容展开交流,且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例如,针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教师可以借助短视频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随机采访大一新生,了解高职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运用情况;教师可以录制大二年级学生运用短视频学习计算机的情况,包括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学习情况、计算机水平变化情况;教师应对大三学生实习情况进行数据采集。而后,教师深入分析所采集到的真实数据,制作成短视频,并将计算机课程中的关键概念、算法等融入短视频中,从学生视角出发进行讲解。以此为示范,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围绕“我眼中的网络精英”“计算机网络利与弊”等命题,为不同小组布置不同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搜集素材、分析相关资料等。
如此,学生产生高度的学习动机,积极与同伴进行协作学习,从其他同学的阐述中收获不同的学习心得、意见和观点,在提升学生参与感、归属感、认同感的同时,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身价值。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手机录制协作学习过程,作为创作短视频的素材,并通过短视频展示学习成果,向教师和学生分享其思考过程、短视频设计和开发过程,这也是计算机课程实施的重要成果和突破。之后,师生创作的短视频能够用于远程学习,学生通过观看课程视频,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而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学习节奏制定计划,强化课程实施效果。
(作者系长江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