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的类型与内容繁多,承担着一定社会功能。其中,主旋律电影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更为突出。近年来,主旋律影视作品结合舞蹈、戏剧、歌曲、舞剧等元素,衍生出主旋律舞蹈电影电视,运用于高校红色舞蹈表演教育中,具有良好教育功能。我国红色舞蹈主要以革命战争时期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时代背景,传播主旋律和正能量,传达正确审美观与时代精神。红色舞蹈表演所展现出的积极、乐观、质朴、健康、奋进的精神面貌,热情、浪漫的革命情怀等,能够使广大民众感受到时代之美、人生之美、舞蹈之美,深刻引发民众精神共鸣。影视作品运用于红色舞蹈表演能够为舞蹈提供更为具体的背景,帮助青年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红色舞蹈表演主旨与红色文化内涵,厚植学生爱国情怀,感受丰富的红色革命精神。影视作品尤其能够使青年大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红色舞蹈的民族特色、艺术价值、美育价值等,提升学生审美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新时代的红色舞蹈形式更加多样化,体现为器乐、歌舞、舞剧、舞蹈等,可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有效融合。高校将影视作品运用于红色舞蹈表演教育,渗透在红色舞蹈理论教学、创作教学和表演实践教学等各个方面,能够有效提升高校舞蹈表演教育实践水平。
借助影视作品,加强理论教育
红色舞蹈表演教育实践改革需从思想上先行。要求舞蹈专业教师具备创新思维,运用影视作品强化红色文化和“舞蹈+思政”理论教育。这缘于影视作品能够作为红色舞蹈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以此为工具,向学生展示各种群众化、革命化、民族化等红色精神。例如,舞蹈教师可以结合舞剧电影《红色娘子军》,红色主题影视剧《生死抉择》《开天辟地》《风云儿女》等,带领大学生重温党史、理解党和国家的革命初心、聆听红色旋律,使大学生感受影视作品中红色舞蹈元素的真善美,理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创造和平的光辉历程;可以选取近年来口碑较好的《山楂树之恋》《芳华》等电影,让学生欣赏《闪闪的红星》《绣金匾》等红色舞蹈,感受光与影的融合、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传播优秀文化的叙事手法和情怀,使学生通过红色舞蹈教育感受真实的历史,增强对青春和生命的敬畏之情。更重要的,影片红色舞蹈中所塑造的个性鲜明的不同人物,代表着红色血脉和红色基因,投射到普通人经历中,能够使青年大学生认识到青春、舞蹈艺术与投身革命事业水乳交融,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能够焕发青春和生命之光。简言之,影视作品能够帮助舞蹈专业学生了解红色舞蹈历史、诞生背景、现代价值等,培养学生对红色舞蹈表演的表达能力,丰富学生舞蹈理论知识储备。
借助影视作品,加强创作教育
教师可以借助影视作品,让学生欣赏作品中的舞蹈表演类型,研究和分析经典的红色舞蹈作品,清晰了解红色舞蹈的艺术特点、表现形式、创作背景、情感表达、表演技巧等。教师可以将影视作品进行分类,而后分类别分析红色舞蹈创作主题,以及不同主题的创作、编排方法,为学生红色舞蹈创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例如,舞蹈教师可以选择《红色娘子军》《红色恋人》《芳华》为代表的电影,分别分析《红色娘子军》红色芭蕾舞剧的创作背景,著名京剧大师程砚秋表演红色舞蹈的背景和人物生平,革命时期青年的爱情、友情等情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草原女民兵》《绣金匾》《驼铃》等红色舞蹈诞生的背景,相关的蒙古族舞蹈元素,人民对领袖的缅怀之情、战友情等。鉴于红色舞蹈表演教学时间有限的现实,教师可以在课前剪辑影视作品中的红色舞蹈表演场景,作为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舞蹈表情、动作、音乐节奏等方面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模仿过程中更加扎实地领悟红色舞蹈表演技巧和创作艺术手法,更加清楚红色舞蹈与其他类型舞蹈创作的不同,尤其是红色舞蹈创作的情感表达方式,全面获取创作灵感,提升红色舞蹈设计和创作能力。
借助影视作品,提升实践教育
舞蹈本身是一项身心协调的运动。红色舞蹈教育更有利于青年学生增强体质、调节情绪、缓解压力,保持正能量。高校红色舞蹈表演教育基础设施更为完善、教师信息化素养更高,可以通过播放经典的影视作品,让学生挑选人物角色进行模仿,开展即兴表演。红色舞蹈表演一般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够完成,教师可以将分组决定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行组队进行表演,并自主进行组织协调和沟通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扮演监管角色,以此提升舞蹈实践教育效率,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协作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VR设备,对影视作品中的红色舞蹈表演片段进行后期处理,营造虚拟教学环境,使学生沉浸在红色舞蹈相关的、仿真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景中;而后,学生扮演舞蹈中的不同角色,通过人机对话等形式,获取与红色历史、红色人物对话的独特感受等,更为深刻地理解红色舞蹈表演的精髓。高校还可以牵头,与影视、文化等公司积极展开合作,为舞蹈表演专业学生提供演出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在影视作品中表演红色舞蹈,直接提升舞蹈实践教育质量,使得红色舞蹈教育能够充分满足影视文化产业发展需求。
(陈俊玉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翁梦蕾系北海艺术设计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