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麦家开始构思原著,到陈思诚改编的谍战片公映,《解密》跨越了23年时光。这部麦家长篇小说处女作,早就赢得了众多导演与制片人的青睐,也是何平导演壮志未酬的遗愿,最终成为陈思诚首部历史题材导演作品。
基于文学的类型取舍与作者表达
陈思诚导演从《北京爱情故事》当代都市言情的创作舒适区转向《唐人街探案》的海外华人悬疑类型,包括监制改编外国悬疑片的《误杀》系列,都是跳脱了中国本土情境,在非现实的异域奇情中搭建了与内地观众共情的艺术真实通道,赢得高票房与系列片的持续生产。《解密》原著的非当代的历史情境、数学家理性思维的影像感官表达等,都是陈思诚这代导演未曾涉猎的。但文学原著丰厚素材,是电影导演熟悉历史的创作能量补给,张艺谋、陈凯歌早期代表作都是在莫言、余华、苏童、李碧华等作家原著中找到抵达历史的创作通道,麦家的《解密》于陈思诚而言,亦如此。但陈思诚还面临近年来两类题材的创作困境,即科学家题材与新中国创业三十年时期主题影片的时代表达。
或许是《李四光》《钱学森》等人物传记片先入为主,我们已淡忘了《秘密图纸》《珊瑚岛上的死光》等科学家题材的国产影片其实早已与谍战与科幻类型结合,我们钦佩于《美丽心灵》《奥本海默》等外语片对抽象的科技事件与科学精神的影像表现时,对同题材国产电影的高质量的时代表达有了新的标准与期待。同时,从《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父辈》等影片中,我们发现新中国创业三十年间更多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历史传奇与人物命运值得去抒写、去传播,而不是在集锦的短片中浅尝辄止。用代表先进文化形式的电影艺术去弘扬革命文化,我们曾有《柳堡的故事》《青春之歌》《红旗谱》《革命家庭》《英雄儿女》《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中永生》等载入民族电影史册的时代高峰,这一高峰的基石是文学改编。
从麦家原著出发,陈思诚在《解密》中取舍于自我擅长的类型,并自觉努力坚持作者表达。历史片与科幻片其实是同类题材,都是基于现实理性科学研究上的、两个相反时间轴的非现实的题材,更利于梦境的电影本体发挥。梦境感,是陈思诚电影作品中异域情境的投射,他抓住《解密》原著中抚养金珍的释梦师身份,将金珍对紫密与黑密的两次破译用梦境作为主体表现,梦境的奇观是影片给观众最直观的传达,这并非原著中金珍解密的路径,却是将数学理性抽象的思维进行电影叙事与表达的最大可能。剧作上,陈思诚的电影改编更为集中在金珍与希伊斯师徒二人隔空对弈,虚构了破译紫密与黑密的终极任务分别在可什米尔公主号事件、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的历史背景投射,特别将金珍与老郑的相遇提前到南京解放前夜的喋血街头,并将暗杀金珍、笔记本被盗改为与希伊斯代表的美国情报机构挂钩,更为清晰地进行谍战类型叙事,摆脱了原著文学层面的群像命运铺陈,也更改了原著结局。
家国情怀是个体史诗的核心支柱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密码,这一生都是解密的过程”,陈思诚在片中写下的这句话其实更适用于原著的文学精神,麦家原著最终是对希伊斯夫妇、严实、金珍妻子命运的解密,特别是相对平凡的严实从金珍这位天才最终的命运灾难得到启发,于大道至简中破译了黑密。以自我个体牺牲带来战友前赴后继的成功,这是麦家在《解密》《暗算》中反复表达的英雄母题。陈思诚放弃了这一母题,以英雄终将成功的古典主义叙事亲近电影大众。
类型叙事于陈思诚是娴熟的,他在《解密》致力的是梦境创造,在片尾彩蛋中,他将整部影片视为梦幻的企图毕露,必瑜、瓦西里、小梅是在电影摄影棚接受采访,或许导演曾试图有当代与历史的戏梦套层结构去给当代观众讲述这个历史传奇,但原著丰富时空容量让他放弃了这种可能。以红色、金黄色等暖色调为主的奇观梦境,折射出金珍现实中双重困境:一是处子的性觉醒,二是解密的思维路径。这些都是影片改编的原创。影片中用必瑜、小梅与金发女郎结构了金珍的性意识,金发女郎是一种文化象征。而寓意家庭亲情的茶壶、师生友情的象棋,都被紫密的摩天轮最终倾轧。或许有观众会质疑金珍只在梦中解析密码破译,其实梦境是现实投射,密码破译的生活真实是枯燥的,唯有造梦的故事片以梦为马,方能抵达观众。
但《解密》最令人难忘与动人的是家国情怀为支柱的个体命运叙事。与原著最后小翟的“我像爱我的祖国一样爱他”的无怨无悔心声不同,影片中金珍的家国情怀是通过具体戏剧细节来层层递进到观众内心深处的。作为私生弃子,金珍对家的最初也是终极概念是他与容校长、叶筱凝、必瑜组成的父母兄妹的四人家庭。进入这个家庭时,荣校长对金珍形象阐述了对“国”的理解,背井离乡的希伊斯也对金珍说了自己对“国家”的认识,但家国情怀是从家出发的,陈思诚通过对叶筱凝的成功塑造,举重若轻地完成了全片主旨。俞飞鸿扮演的叶筱凝,这位最体面的母亲在饭前一杯茶的仪式里,给了孤独的金珍最大的呵护与疼爱,在挽留金珍因为怕被开除而离家时的由衷,在不忘给远行的金珍最爱的酥糖的周全,叶筱凝都行动中闪耀家的光辉。当社会动荡,叶筱凝母女被践踏的危难时刻,金珍以国家英雄的身份及时拯救她们,保全了金珍回不去的家,他们三人再次在家中聚餐,三人用更大的碗喝起了饭前那杯茶,导演用重复的叙事修辞,将片中人物情感渲染出巨大力量打动观众,催人泪下。只有成为国家英雄,才能保卫自己的家人,朴素的家国情怀,或许正是金珍在701奉献终身的动力。
家国情怀的细腻抒写,是《解密》最独特的可贵之处,使得绚烂的悬浮梦境有了结实的诗性支柱,导演以民族化的新时代大众表达,有别于同题材的外语片,成就了容金珍这位特情战线科学家的史诗,实现了对近年相关题材创作困境的成功突围,填补了大银幕空白。
文学是中国电影突围的最佳战友
近120年历史长河中,文学是陪伴中国电影民族化发展的最佳战友。《聊斋》《西游记》《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等通俗文学改编的无声片让民众爱看中国电影,夏衍根据茅盾《春蚕》改编的影片成为左翼文学电影的开山之作。抗战时期,众电影明星出演的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三部影片成为孤岛时期民族电影的坚守,蔡楚生导演在香港还将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搬上银幕宣传抗日救国。新中国成立后,百花齐放,《祝福》《家》《林家铺子》《早春二月》等让现代文学在银幕上焕发新光华。改革开放至今,“第四代”导演始终与文学为伴,对不同风格文学作品的选择形成了各自导演个性品格,《城南旧事》《芙蓉镇》《本命年》等成为经典,1985年首部代表中国大陆参评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是吴天明导演根据路遥《人生》改编的影片。在新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阶段,《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传统名著与热门网络小说的改编成为院线类型片主力,助力国产片成为票房市场主流,《林海雪原》历经京剧电影改编后、再被香港导演徐克改编成《智取威虎山》创下年度高票房。而余华、迟子建、刘慈欣等作家作品近年陆续被郭帆、魏书钧、李蔚然等中青年导演搬上银幕,入围戛纳等国际电影节,电影再度为文学扬帆出海。
中国电影每一次突围与进步,都离不开文学的携手作战。而文学电影的改编过程,也是导演为核心的电影创作主体与原著作家的一次战役,是一部电影的合作者,也是艺术主观坚持的创作对手,每一次战役达成的创作成果,都会带来关于电影这一遗憾艺术的一次争鸣,在文学读者与电影观众之间,在专业评论者与影院消费者之间,《解密》亦如是。该片是否可以在受访者中删除老年瓦西里、而集中在深爱金珍的两位女性的回忆,用纯粹的女性主义视角去讲述?是否可以将黑密的破译梦境处理得更为简练与有效,或以情节叙事来消除全片后半段节奏的缓滞?是否对片中音乐使用有更准确的时间链,梦境中的京剧《红灯记》是1964年首演、《我是海象》是1967年首发,而黑密破译是1964年10月16日我国首次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前?在类型片中选择大事不虚,对片中年代元素就尽量别小事不拘,即便金珍这样的天才可能有预知未来的能力。
(作者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夏衍电影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