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父亲在远方》,呈现出了来自上海的援疆医生姜万富在昆仑山下长期为维吾尔族群众提供医疗救治的感动人生。人物并非艺术虚构,是真实的人物,但影片并未拘泥于新闻报道式的真实,而是以姜万富的女儿姜欣的现代视点,特别是通过她心路历程的转变,艺术性的展现了姜万富非同寻常的一生,表达出了他对昆仑山下这片土地和生活其中的维族牧民的深情,进而诠释出了汉族和维族之间深厚的民族情义,表现出了营造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诉求。
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是《父亲在远方》艺术特色的主要体现。首先,影片以姜欣的性格刻画和动机反差来营造剧情张力。姜欣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工作地新疆,回到上海,特别是长大后,对那段生活是抱怨的,不理解父亲对那片土地的深情和眷恋。以至于当母亲提出父亲要将一部分骨灰和医药箱安葬在二牧场的遗愿时,她本能地反对。但亲人的嘱托又不能违背,她便以完成任务的心态来了却此事。她带着一种漠视甚至是傲慢的心态从上海来到新疆,以至忽略了专程来接她的父亲从前的老连长徐达,自己租车前往。这样的人物性格和动机的塑造,为之后的情节营造出了较强的叙事张力,吸引观众去关注她的新疆之行到底会发生什么。
其次,影片通过时空交错式的叙事,展现出了姜欣心路历程的转变。在过去时空和现代时空的交错展现中,观众和姜欣拥有了共同的视点。在影片中,姜欣到了昆仑山下,在所租车辆抛锚后不断得到之前父亲曾救助过的维族群众的帮助:先是得到了被父亲救助过腿伤的羊倌亚力坤的帮助,之后又遇见了被父亲拯救过的尼加提家族。影片着力凸显了众人为尼加提的孙子阿迪力举行摇篮礼的一场戏。镜头中,阳光下的阿迪力活泼、可爱,接受着众人的祝福。在这样的情绪渲染下,姜欣开始明白了父亲和这片土地、这里的人们之间的情义。影片在之后表现姜欣和徐达对以往的姜家进行寻迹,进一步凸显了姜万富对牧民的情义。姜欣对父亲的理解一步步加深,她的情绪也在一步步积累,在最后众人一同前来为姜万富垒墓时,这种情绪在姜欣心中、也在观众心中开始了总爆发。和姜欣一样,观众也终于理解了姜医生对这片土地的情感、和当地群众之间的深情厚义。影片借此展现了深刻的当下意义:这种民族情义在新时代会被延续,而民族命运共同体正是在这样的民族情义之上构建而成。
值得一提的是《父亲在远方》在视听语言层面也展现了较独特的艺术追求。影片两种不同的时空,色彩、人物造型等都有较大的不同,而观众穿梭于两个不同时空中会产生不同的体验,特别是能够以当下的视点来审视过去的时空,进而能够更好地捕捉姜万富对昆仑山下维族牧民的深厚情义。其次,两个时空中,都有较多的固定镜头和跟镜头表现出了昆仑山的多面性。昆仑山既显得巍峨雄壮,但又充斥着冷峻与沟壑,较为真实而形象地展现出了片中人物生存的真实生态,而观众能够通过这种生态洞察人物的心理空间。第三,全片的音乐和主题歌助力了时空情绪和人物情感的表达,也助力了全片的“情义”主题表达。最后,该片的影像语言以写实为主外,也有写意性的营造。如结尾处表现姜欣将父亲的一部分骨灰安葬时,受过姜医生救助的所有人都身着素装前来垒墓,并对姜欣致意。相对而言,这一写意性较强的场面,直接阐释出了“情义”的主题。此外,片中两次出现了山顶天空中的彩云、彩云中灿烂阳光射下来的写意性镜头,其温暖的影调与全片暗色的主调产生了较大反差。特别是第一次出现在姜欣彻底理解了父亲之时,她眺望远方的昆仑山,在灿烂的阳光下看到了微笑的父亲。这样的写意性镜头,展现出了姜欣在父亲的温暖人性照耀下,开始了温暖的转变,也表达出了情义如同阳光一样,照亮并温暖着所有人的心扉。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