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举办题为“资本、大数据、AI、主旋律叠加大环境下的剧集创作”的第52期影视大讲堂,本期大讲堂邀请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编剧余飞,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许婧、副研究员黄海贝和助理研究员魏兵作为主讲嘉宾。围绕在文化强国、文化自信的要求下,如何在新的社会形势、科技形势下保持和发挥剧集视频的优势,如何实现在创新性的同时注重文化内核,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和多层次需求,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实现和带动文化出海等问题进行探讨。本次大讲堂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编审类成云任学术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做学术总结。
余飞认为,在资本、大数据、AI、主旋律叠加的大环境下,影视创作行业取得了巨大进步,“第一是效率的提升,不管是科学、网络包括AI的进步,对于我们创作效率上的提升是非常大的。第二是题材和体裁的拓展,包括短视频、微短剧等等。第三是制片管理的进步,运用到文旅行业十分成功。第四是包括网络文学、影视拍摄在内的创作平民化趋势。”
他表示,在科技发展推动媒体和影视行业取得进步的同时,创作也面临一定的问题和挑战,“当下的创作环境,尤其是作为编剧的创作环境较为复杂,负担非常重。除了个人面对资方和平台的势单力薄的情况以外,又增加了行业协会作用缺失,以及AI替代危机的问题。”
余飞认为未来发展的关键是要在不迷失自我的情况下利用好AI,同时抓紧时间利用AI积累个人成就和财富。
许婧围绕主旋律创作与文化建构的现代性思考进行发言。她表示,“主旋律”创作进入新时代以后更是以创新叙事语态和现代话语表述方式的智慧,在国内外产生非同凡响的艺术感染力和美学动员力量。《人民的名义》《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一批代表“新主流”的主旋律剧,不仅仅让人看到中国融入全球的历程和世界范围内的“现代主题变奏”。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现代性价值追求和借助大众传媒将受众培养成“真正的公众”的努力。
黄海贝聚焦纪录片领域。在她眼中,近年来,一系列扎根中华文化沃土的纪录片数量与品质齐升,成为纪录片创作的新亮点。这些纪录片讲故事的视角更加独特,手法更为新颖;积极拓展产业边界,创新产业模式;在技术上的迭代更新,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焕发出了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正是这样的技术手段的赋能,让中华文明的内核以更加直观、更加丰富的形式展现在了观众面前,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魏兵认为,我国电视剧创作正在经历由国家政策、资本投资和数字技术融合等联合推动的深刻变革,这使得剧集的创作方式、内容、题材乃至传播模式都出现了迭代与升级。其中,大数据和AI在创作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帮助制作团队洞察观众喜好、分析市场趋势,并为特定观众群体定制内容。例如,奈飞利用大数据成功打造了《纸牌屋》《王朝》等作品,爱奇艺推出“迷雾剧场”等。AI技术也在剧本评估、角色设计等方面发挥了作用,例如近期的《狐妖小红娘之月红篇》和《异人之下》等漫改作品。
赵卫防在总结中表示,希望大家在日后的研究过程中能继续引入新角度、新方法、新路径,使研究能更加贴近实际,这样对创作能产生更大的启示和影响,对于影视学科的发展也会有更大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