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7月27日,北京外国语大学组织2024年“华文教育·华校校长”研习班及“发现中国”国际领导力提升营成员在深影国际影城(学院南路店)集体观看中法合拍纪录电影《康熙与路易十四》。影片总监制喇培康、制片人董培雯以及历史顾问、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西平也来到了现场,与近200位来自海外各国的校长、学生进行交流,气氛热烈。
纪录电影《康熙与路易十四》为庆祝中法建交 60 周年而作,由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法国幸运之光电影音乐公司出品,中法专业电影团队分别在两国取景拍摄。影片讲述了300多年前,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六名“国王的数学家”前往中国,随后当时中国清朝皇帝康熙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与路易十四展开积极互动,开启了影响深远的中法科技、商贸和思想文化交流。
此次研习班与提升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旨在为海内外华人提供交流互鉴的平台,培养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进而培养国际领导力。参与者包括来自全球34个国家的100名华校校长,以及12至22岁之间的国外优秀学生代表,共计200余人。同时,这次活动还邀请了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大学的6名模拟联合国、演讲协会的学生负责人和北外的10名学生担任志愿者。
来自海外的年轻学子纷纷表示这部电影很有意义,填补了他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空白,收获很大,而且影片颇具趣味性,毫不沉闷,一个半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一位华裔学生兴奋地表示:“没想到现在中国的纪录电影这么好看,也给我好好上了一课,原来中法之间曾有这么久远的历史渊源,我觉得这样的电影值得我们多多宣传推荐。”来自法国克莱蒙费朗市的法国童声中文学校校长李萱也颇为激动地说:“这部电影很精彩,是中法建交六十周年的最好礼物!”
喇培康透露,《康熙与路易十四》是其在2021年12月厦门金鸡电影节上向当时的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台长崔颂东提议拍摄的。“我从广州市广播电视台以往拍摄的老作品中了解到,1698年3月6日法国有一条商船安菲特利特号,满载法国商品和9位法国科学家来到中国,终点站就是广州。安菲特利特号成为了中法交流交往和中法友谊的首航。当时我就提议,可以以这条船为线索,把中法各层级、各领域、各时期交流交往的小故事、小插曲和大事件、大人物,特别是中法平等交流互鉴的趣闻轶事串联起来,拍成一部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真实、细腻、生动、有趣的纪录片。”
制片人董培雯强调,中法合拍是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对她来说难点之一在于两国团队之间的磨合:“因为语言和时差问题,有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都是白天处理国内团队工作,晚上再和法国团队开会,每天工作到凌晨一两点。”由于前期协调充分,以法国导演吉尔·汤姆逊为首的法国团队顺利完成拍摄工作,并为本片争取到了许多法国的宝贵资源。
导演张蠡是本片的后期编导,他表示过程是艰辛的,结果是满意的,并概括了影片的四大亮点:一是结构,分科技、商贸、思想文化三章节,清晰明了;二是情景再现,用特别做旧手法,增强历史感;三是音乐,由管弦乐队演奏,气势恢宏,结合中法特色;四是展示鲜为人知的史料,如《皇舆全览图》等。他表示:“片中类似的珍贵史料还有很多,相信观众一定会感兴趣。”
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西平认为,作为影片的参与者,深刻感受到这部影片对年轻人的教育意义。“我们必须以文明互鉴的形式来看待世界,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其中包容性是根本的,表示了对各种文化多样文化的接受;另外这部影片对欧洲来说也很重要,这是欧洲的地理大发现以后唯一一段没有采取殖民形式的文明相交,所以说这是欧洲的重要文化遗产。”(李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