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7月16日,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办,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承办的“电影《出发》专家研讨会”在京举办。
《出发》背景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夕,世界战火纷飞、中国军阀混战,临近师范毕业的学生毛泽东,携学长萧子升徒步千里、漫游民间,见世间万象与民生百态,通过亲身体验来探寻世间真相与人生意义。这些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未来的人生道路。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认为,该片突破了传统叙述方式,深入展现了青年毛泽东在经历挫折,认清现实后从迷茫到觉醒的成长过程。动态展示人物思想的转换和逐渐成熟,唤醒观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塑造了更加立体、生动的青年毛泽东形象。影片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出色的视觉艺术效果,更是一种精神激励,对青年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湖南省电影局局长任晓山表示,电影《出发》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国家电影局将之列入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影片,湖南省也把这部影片列为“光影铸魂”推荐影片。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潇湘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谷良表示,这部电影是潇影集团对主旋律电影类型化的一次积极尝试,在创作团队的精细打磨下,电影在上映期间收获了许多观众的好评。《出发》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不仅在艺术探索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更在学生、学校和学术的三重基调上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金一斌提到,电影《出发》采用了极具特色的艺术手法来实现其独到的美学风格,延续和深化了诗意风格,在东方美学体系下讲述了伟人特殊的成长之路。影片通过大量留白和强烈的主观意愿处理,完善了叙事美学风格,具有明显的创新和改革特色,其深刻的艺术品质和创新精神也体现了非常高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电影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表示,影片通过毛泽东的观察和行动,展现了他对新旧冲突和国家前途的思考,用极其真实的电影语言塑造了一个可爱可信的青年毛泽东形象,给当代青年留下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影片展现了毛泽东关于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如何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立住脚步,文明该如何继续延续等深层次的问题的思考,探索了他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这三条主线交织在一起,与当代社会产生共鸣,激励年轻人探索世界,感知社会。从水墨画的开头到木刻式长卷,用独特的艺术手法、鲜明的作者风格展现了这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
中宣部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主任秦振贵提到,这部影片中的镜头和演员造型使得观众耳目一新,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第二,影片通过娓娓道来的叙述,展现了1917年生动的流民百态图,使得历史与现实产生了共鸣,特别是对于年轻人的启示意义深远。第三,影片以诗电影的方式展开,通过整个团队的美学理念与精心设计,呈现了非常中国式的审美和风格,使得电影更具艺术性和思考性。
著名文艺理论家,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仲呈祥用习总书记提出的“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形神兼备、意境深远”这24个字来归纳电影《出发》的特点。他认为,这部电影的重要贡献在于充分发挥了湖南潇湘电影厂与中国美术学院的创作优势和资源,通过强强联合,成功实现了毛泽东游学题材的独特呈现。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原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饶曙光认为,影片成功塑造了青年毛泽东的形象,通过陌生化的呈现,使观众看到一个全新的毛泽东。这样创新的艺术表达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深度。影片通过青年毛泽东和萧子升的视角,展示了1917年湖南的社会百态,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清明上河图”,其包容性与趣味性增强了影片的观影乐趣。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卫防提出,从电影《出发》能看出,主创团队通过更创新的手法,突破了传统主旋律电影的表达方式,展示了新的艺术风貌。其次,影片以风格化的影像表达红色题材,并通过更新的方式扩展和深化对这类题材的表述。
(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