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具有里程碑式重大意义的盛会,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引领全党全国人民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全会《决定》设立“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专章,对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加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等方面作出系统全面部署,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电影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我们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会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更高站位、更严标准、更实举措,在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中彰显福建担当、展现福建作为,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 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电影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全体中华儿女内生的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体现了文化自立和文化自觉。电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载体。繁荣发展电影事业,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扩大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份。福建文化源远流长、多元交融,既传承了中原文化的深沉厚重,又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这些都为开展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题材和丰厚滋养。我们要强化系统思维,把握时间节点,创新改进电影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孕育和实践,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福建实践,聚焦红色文化、海洋文化、朱子文化、“福”文化等特色文化,前瞻性谋划一批重点剧本、重大项目,努力推出更有筋骨、更具道德、更富温度的优秀作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支持引导广大电影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更好地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在题材、类型、内容、风格上积极探索,以更高的艺术水准生动描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壮美画卷,充分展现伟大成就背后的思想伟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 强化全要素政策支撑,不断激发电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的新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强调“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电影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一部电影的制作、宣传、发行、放映的各个环节,无不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同时,电影又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电影的制作过程包括剧本创作、摄影、剪辑、音效设计、视觉特效等都离不开专业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更新。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融资、科技、人才等方面不断健全完善产业扶持政策,支持引导电影人努力创新创造,推动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
福建是民间资本大省,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在发展电影产业上拥有特殊优势。我们要积极探索电影投融资的新机制新模式,加大财政、税收等方面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强做优厦门、平潭、泰宁三大影视基地和20个重点影视外景拍摄基地,积极构建电影产业集群,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好电影”有钱拍,让“好资本”有回报。发挥“数字福建”优势,强化数字赋能,重点发展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电影生产、宣传、发行、营销、放映新模式,支持电影科技企业加强音视频编解码、数字证书认证等技术开发,积极引入智能合约机制,多措并举推动福建电影在“数字蓝海”中乘风破浪,加“数”前行。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用心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电影创作人员、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市场人员,为福建电影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 深化电影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强调“推动走出去、请进来管理便利化,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以优质的内容供给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和形式,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电影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多不多”转变为“够不够”“精不精”;同时,电影作为风靡全球的艺术形式,更加需要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取长补短、融合创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福建电影需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更加优质的电影产品和服务,点亮人民美好生活。持续深化院线改革,积极探索分线发行、轮次发行、分众发行等新业务,促进人民院线、艺术院线等特色院线健康发展,创新提升电影消费体验,让电影院成为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最期待的文化空间。深化电影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实施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建设、全省电影公益放映“提质增效”专项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严格落实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让电影产业发展惠及全体人民。以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发挥IM两岸青年影展平台作用,积极对接台湾电影产业要素资源,持续深化两岸电影人交流合作,让福建成为台湾电影业界登陆的“第一家园”。坚持高标准、专业性、国际化方向办好中国金鸡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积极打造“有福电影”新品牌,精心策划具有福建特色的电影交流合作项目,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良性互动中,提升电影创作生产传播水平。
◎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电影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文化改革发展事关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无论改什么、怎么改,都要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电影兼具文化艺术和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电影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始终旗帜鲜明讲政治、把方向、管导向,更好统筹电影领域导向管理、行业监管、产业发展,引导电影战线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电影主管部门组织协调的体制机制,切实提高电影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通过改革的力量、改革的办法使电影管理工作强起来。强化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引导广大电影工作者自觉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强行业监管,持续治理“偷漏瞒报”票房、“阴阳合同”、偷逃税等违法违规、失信失范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电影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