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动画电影《二郎神之深海蛟龙》作品研讨会近日在北京大学举办,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办,《电影评介》《视听理论与实践》学术支持,《四味毒叔》新媒体支持。会议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主持。参与研讨的嘉宾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丁亚平,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策划人、影评人谭飞以及动画电影《二郎神之深海蛟龙》编剧及导演王君,《二郎神之深海蛟龙》配音导演梁晓强,《二郎神之深海蛟龙》声音指导赵晓飞。
该片导演兼编剧王君阐述了创作始末和甘苦心得,他提到影片的首个创作难点在于如何突破传统神话中“二郎神”的固有人物形象,为此,影片着重刻画了其从心智不太成熟到守护人间太平的成长历程,叙事上努力追求精简叙事、严控细节。配音导演梁晓强强调该片不仅追求中国神话的震撼,也兼顾人间烟火的温暖,所以在配音元素上增设了喜感的天津方言,帮助影片刻画出接地气、有特色的人物。声音指导赵晓飞表示,影片在对白方面,通过技术性细节处理,增强了人物性格特点上的辨识度与表现力,同时在音效上也做了许多新颖的现代感设计,而在音乐方面,影片借助特定的技术手段强化了音乐的氛围感,突破了以往神话片制作的方式。
饶曙光认为《二郎神之深海蛟龙》是一部有品位、有追求、有风格的动画电影,其叙事主线清晰顺畅,人物塑造具有个性化特点,主要人物二郎神饱满的性格,成长的弧线,以及与周边人物产生的张力,都富有感染力,使得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能够产生共鸣。丁亚平分析了《二郎神之深海蛟龙》在艺术创新追求上的特点,认为影片展现了民族文化资源现代诠释的新形式和新形态,在故事内容与视觉呈现上《二郎神之深海蛟龙》都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片中一些生动喜感的神兽形象设计对传统神话故事的严肃、刻板是一种大胆解构,通过现代媒介和叙事方式对古典神话给予时代性的诠释。张卫从五个方面对影片进行了深刻评价。其一,影片凸显了“维护三界整体秩序”的主旨,完成了对“全局哲学”这一中国文化核心理念的诠释;其二,二郎神与小蛟龙的关系从二元对立转化为护佑彼此,这种人物关系的转变、生死相交的友谊,符合当前观众看片的需要;其三,影片将“寻亲”“伏魔”“友谊”这三重叙事归于一条叙事主线之下;其四,影片造型古今结合,丰富多元,在视觉感受上成为吸引观众尤其是儿童观众的一个主力;其五,该片打造了“二郎神”这个超级英雄,丰富了中国动画电影的超级英雄画廊。
康伟从“作为叙事动力的心魔”这一概念切入,对影片做了翔实的探讨。首先,他指出,影片中的各色人物都有心魔,牵引出了影片叙事的多个线索和冲突。同时,“心魔”也是一种隐喻,可以触发观众的思考。其次,他提出影片探讨了神与人的关系,在二郎神身上投射了对亲情、责任等“人的问题”的思考,触发观众内心共情。最后,他举例强调了该片的喜剧色彩颇有意趣,出人意料又毫不违和,同时也是一种对天庭秩序的解构,并提出方言应用或可作为影片营销的一种策略。赵卫防指出,《二郎神之深海蛟龙》对《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优秀动画电影的主题深刻性有着良好的传承,影片通过主要人物的价值观选择,提倡追求平凡,与当下深处内卷环境的观众达成共情。影片在人物造型、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等方面作了多样性尝试,并解构经典,这种后现代意味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谭飞指出影片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二郎神宇宙”,打造了墨麒麟与雷神这一对趣味CP,三重叙事虽然清晰但情节推进较为同质化,人物建模有特点,美术上结合了中国风与朋克,音乐很潮且有递进的氛围感,天津话的配音很有特色。
陈旭光分析了该片在中国动画电影表达“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命题上的重要性和独特地位。第一,该片将神话传说与现代科技感相结合,呈现出独特的“科技范”和“重工业”感,而非单纯的玄幻“仙侠”,也接合、开掘了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科技传统,这对青少年观众有一种亲近感。第二,影片的平民化气息、世俗化理想、喜剧化风格和地域特色都立足现实,让我们会心生活,在价值取向上呼应主流文化。第三,影片人物塑造具备主体性高度和复杂化深度,二郎神是一个不断追求“自愈”,具有“治愈系”功能的“再度成长”的英雄形象。
(宋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