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电影的诠释,在转场过渡、渲染气氛、表达情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曲家张棣昌认为,中国电影音乐既需要戏剧性与交响性,也需要民族性。作曲家赵季平认为,中国电影,话是中国人说的话,故事是中国人的故事,那么音乐就应该是中国式的音乐语言。中国电影音乐中融入民族文化符号,能够增强中国电影音乐民族性,实现中国电影的民族性表达,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性表达必然要融入民族文化符号,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符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民族文化符号可以为中国电影音乐创作提供丰富素材。从先秦到两汉时期,中国便拥有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传统,战国的编钟、汉代的宫廷乐、唐代的鼓吹乐、宋元的杂剧乐、明清时期的说唱乐等皆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重要资源。创作者可从中选取合适的音乐表达形式融入电影音乐创作中,完成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性表达。
中国各民族各地域富有特色的音乐形式亦是中国电影音乐进行民族性表达时不可忽略的内容。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京剧、豫剧、昆曲、秦腔、梆子等都可被用于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性表达中。例如陕西的信天游、蒙古族的长调等皆以鲜明的民族性彰显着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
民族文化符号的融入可以提升中国电影音乐民族性表达的影响力。当中国电影音乐中融入民族文化符号,与中国电影“组合出拳”,共同叙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可以彰显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文化魅力。民族文化符号融入中国电影音乐中能够为中国电影音乐带来新契机和新机遇,使世界了解和发现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之美。
中国电影音乐中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儿女在长期艰苦奋斗中形成自己的精神谱系,包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热爱祖国、善良团结等。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无论从歌曲创作过程还是歌曲本身而言,都蕴含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风云儿女》是一部反映中华儿女抗日救亡的爱国影片,为配合影片而创作的电影主题曲同样表达相同的情感和精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原始手稿是田汉在狱中用香烟盒包装纸背面创作而成,聂耳受到触动和鼓舞对作曲几易其稿。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铿锵有力,搭配高昂的曲调共同表达中华民族儿女顽强抵抗侵略者,誓死保卫国家的勇气和决心。之后《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民族的国歌,不断激励和鼓舞着中华民族儿女始终怀抱爱国志、爱国情。电影《风云儿女》插曲《铁蹄下的歌女》不仅与电影情节相呼应,而且字里行间深刻表达出人民群众的爱国之情。此外,电影《渔光曲》中的主题音乐《渔光曲》,电影《桃李劫》的主题曲《毕业歌》等都集中表达了民族精神,引发国人强烈的情感共鸣。
中国电影音乐中的地方音乐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域形成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音乐传统,东北的二人转、陕北的信天游、河北的梆子、天津的快板、蒙古族的长调等都是地域音乐的代表。电影《黄土地》的配乐取自陕北民歌《信天游》,借助信天游的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表达黄土地上人民的淳朴善良和热情奔放;电影《红高粱》中的配乐都由唢呐奏出,与电影中粗犷豪放的西北大汉,以及黄土高原的广袤辽阔相应和,表达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礼赞;电影《成吉思汗》中的电影配乐尽显蒙古族音乐特色;电影《红河谷》中的电影配乐采用西藏地区原生态的小调;电影《刘三姐》中音乐创作人乔羽和雷振邦在壮族民歌的基础上进行改编,保留壮族民歌的原汁原味。电影《金陵十三钗》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发生在南京教堂内的一个故事,电影选择了江苏民歌《无锡景》为电影配乐的主基调,《无锡景》的主要演唱语言为吴语,由此改编成的电影插曲《金陵景》带有江南吴语的优美缓慢,与电影中的外柔内刚的女性形象相符合。电影配乐配合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演绎使得电影所要表达的精神意蕴更加深入人心。各地域独具特色的地方音乐显示出民族的本体性和文化性。
中国电影音乐中的戏曲音乐
戏曲是中国的国粹。中国戏曲种类丰富,包括京剧、豫剧、昆曲、秦腔等,凸显出中华民族音乐的民族性。中国戏曲艺术还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不同戏曲的风格差异较大,也成为地区的艺术代表。部分电影将戏曲融入其中,十分富有中国特色。《梅兰芳》中的配乐皆使用大量戏曲音乐,不少影片中京剧与交响乐的配合塑造出出尘于人世间卓立于世的角色的与众不同,既符合电影主题的表达,也凸显出民族文化符号戏剧;电影《游园惊梦》以昆曲作品中的主旋律为主体,在缠绵婉转中讲述电影故事,昆曲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中国“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魅力;还有影片采用陕西地区特有戏曲——秦腔,使人物坚韧顽强的性格与黄土地的苍凉悲壮相呼应;电影《焦裕禄》音乐中融入了能够代表中原特色的豫剧,使电影的主题表达更贴切地域特色。
中国电影音乐中的民族乐器
中国民族乐器是中国电影音乐民族性表达的重要载体。电影《五朵金花》讲述了白族青年男女动人的爱情故事,在伴奏乐器上选取了白族人常用的三弦、唢呐等;电影《鲁迅生平》的音乐创作者李焕之为了在电影戏剧性和交响性的基础上增添民族性,采用民族乐器入乐,围绕“钱塘潮”和“故乡”主题分别选择民族乐器琵琶和竹笛诠释电影片段主题;电影《卧虎藏龙》的音乐创作者谭盾使用竹笛、古尧、二胡、箫、古琴、琵琶等多种中国乐器。李慕白出场时引用大提琴表达人物的沉稳、俞秀莲出场时选择二胡表达人物的内柔外刚,其对民族乐器的使用可谓出神入化,使中国民族乐器在电影中大放异彩的同时,完美契合电影故事情节和人物表达。
当前,随着中国国人文化自信水平的提升,关于中国民族性表达的电影越来越多,且质量越来越高,中国电影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制作之路。与此同时,中国电影音乐作为中国电影中的一部分,可与中国电影情节叙述和人物塑造共同表达民族性,因此突出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性表达极有必要。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性表达应注意结合国际元素,兼收并蓄,以包容的态度吸收各种有利于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因素,在保留民族性的同时向国际化表达发展,使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性表达被越来越多其他国家的人民认可和喜欢,从而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未来,中国电影音乐势必会在发展中迎来更为开放、包容、多元、自信的创作时代。
(作者系渭南师范学院讲师)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20年度一般专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丝绸之路’文化建设中合唱创作的特色研究——以碗碗腔、华阴老腔为例”(编号:20JK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