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深深眷恋》以右玉县原威远公社威远大队党支部书记毛永宽等一批基层干部为创作原型,讲述了“种树疯子”王国林率先垂范,带领乡亲们抗击风沙、植树造林,殚精竭虑守护好每一棵树的感人故事。该片精心构建了过去与现在两个时空纬度,借助细节的铺陈和散文化的生活流叙事,书写了个人、家庭和集体在植树造林过程中的情感变迁,颂扬了右玉基层干部们凭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信念,将昔日“不毛之地”变为“塞上绿洲”的非凡壮举,生动诠释了“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
静水流深般的生活流叙事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电影,《深深眷恋》并未选择宏大的叙事架构和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彰显厚重的主题,亦未陷入传统叙事模式,赋予影片强烈的说教意味。相反,影片用静水流深的笔触将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以王国林一家的生活变迁为切口,将右玉人民坚持植树造林、致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宏阔图景融入到细腻温情的日常生活叙事,既还原了生活的本真质感,又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右玉生态建设的发展和变革,于个体命运的交织中谱写右玉绿化史的壮丽篇章。
影片通过现实时空中妻子、弟弟和儿子的多重视角来进行交叉讲述,运用散文般舒缓的叙事节奏,将一家人昔日的生活点滴与王国林的种树历程串联起来,在绘声绘色的追忆中层层递进,逐步塑造出王国林“种树疯子”的鲜明形象。同时,影片也将夫妻、兄弟、父子等家庭伦理情感渗入到影片的叙事中,书写崇善向善的“家”文化。王国林与张春梅夫妻二人相敬如宾,在面对村民对国林的偏见与无端指责时,春梅即刻予以辩驳,坚决维护丈夫的声誉与形象,他们共同栽种的“同心树”是二人爱情的有力见证。在因岳父的失误而引发家庭的纷争时,影片没有回避情感堵点,国林也没有因为岳父的身份对其偏袒,将亲情置于失责之上,而是公私分明,坚守行为底线,以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价值标尺去衡量“情与理”的主次关系,并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激发积极向上的正向力量。
一把“铁锹”下的代际坚守
在影片中,老中青三代种树人各自怀抱着对“树”的深厚情感与独特见解。“铁锹”不仅仅是挖土栽树的工具,更像是一条隐形的纽带,将三代人的心紧紧相连,实现着绿色梦想的传承与接力。父亲王向天作为第一代种树人,以其坚定的决心和魄力为王国林树立了榜样,是他投身种树事业的引路人。父亲递给王国林的铁锹,不仅意味着国林已经长大成人,更深层次上象征着国林已经肩负起绿色传承的重任;“树会老,我也会老,但我老不过树,就把命交给树吧!”王国林毅然扛起植树造林的大旗,将改善右玉的生态环境和促进乡村的全面发展置于首位,视作自己毕生的事业追求;儿子王树苗作为第三代种树接力者,在抓周仪式上选择的“铁锹”,是一代代种树人心灵的寄托和对后辈们殷切的期许。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时代变迁的记录者,王树苗目睹了父辈们是如何在风沙中挺立,在荒芜中播种希望,在岁月长河中坚守着绿色家园的梦想。从人归人、树归树,到人成了树,树成了人,三代人身上有着大树一样静默坚韧的性格,他们用实际行动将人与树的“物质关系”升华至“共生关系”,是“右玉精神”的镜像折射。
《深深眷恋》以右玉70余年的时光为轴,细腻勾画了三代种树人薪火相传的坚守与执着。创作者巧妙地将家的温情与国的博大情怀交织于一把“铁锹”,以“万木成林”的诗意比喻,诠释了右玉人民团结一心、共筑家园的深厚情感。这份情感,如同参天大树般根深蒂固,不仅是对土地的眷恋,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的深刻认同与热烈归属。
从右玉绿化史看生态中国
影片采用大量的全景镜头展现右玉风貌,将昔日漫天的黄沙与现如今的树木葱茏形成了强烈的影像对比,从视觉上直观呈现右玉植树造林的显著成果,带有极强的心理冲击。从“贫瘠黄”到“满目绿”,右玉人民用树苗“缝合”了荒芜的绿化断带,书写长达七十余载的种树史。右玉的生态变迁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也是“精神生态”的有力彰显。在“绿色长征”的征途上,以王国林为代表的党员干部们手握铁锹,以移山填海之志披荆斩棘,攻克重重难关。他坚守党员初心,以滴水穿石的毅力,在黄土地上挥洒汗水,不畏艰辛。在他的带领下,右玉百姓们以艰苦奋斗的行为动力和久久为功的精神恒力迎难而上、百折不回,将无垠荒漠化为生机勃勃的绿洲,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绿色赞歌,创造了震撼人心的生态奇迹。
深深眷恋,是右玉人民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热忱,是在绿色接力道路上坚韧不屈的意志,也是时代发展中饮水思源的初心不改。影片全面回顾了右玉在生态建设方面的巨大变化,高度赞扬了右玉干部群众们为中国生态建设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他们所迸发出的旺盛生命力和不懈追求,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理念相契合,为我国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注解,是“右玉精神”的全新艺术化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