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江南地区,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独特的水乡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一直是影视作品取景的热门选择。在中国电影120年的发展历程中,江南文化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很多令人难忘的电影画面深刻展现了这一区域的文化魅力。
近日,约200位来自影视基地、影视企业、旅游企业及影视和旅游院校的嘉宾学者齐聚苏州,在第五届江南电影大会“长三角影视旅游融合发展分会”上就如何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推动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交流。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认为,电影经典IP赋能文旅大有前景。他表示,城镇化和院线制是过去20年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动能,但是在现阶段,过去这种外延式的扩张已经触及了“天花板”,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电影产业的发展应当向外作更大幅度延伸,向着未来板块,延伸到出版、文创、文旅、文博、数字产品等各个方面,“在电影市场之外,还可以对电影经典IP进行文旅赋能。这种赋能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通过科技手段将影视文化资源与旅游体验相结合,将为游客提供更为丰富和深入的体验。”
在苏州大学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黄泰拿《狂飙》和《我的阿勒泰》举例,认为影视旅游融合发展应注重情感牵引,“这种模式背后的底层逻辑是:旅游是要做内容的,做内容则意味着要会讲故事,能引起情感共鸣。”但他也表示,现阶段,影视旅游融合发展面临的瓶颈是缺乏亮点、过于泛滥和同质化,“无论是通过IP形象还是场景再现构建的影视景点或景区,似乎都处在影视IP开发的初级阶段,都难以避免丧失个性的批量化复制。”
圆桌论坛环节,不少来自影视基地的代表分享了各自在推动影视文化与旅游融合中的实践经验和未来展望。
前一阵热播的《繁花》,让作为拍摄地的上海影视乐园火了一把。在上海影视乐园党总支书记、总经理卢绪玲看来,影视和文旅之间本来就应该是互相成就的关系,“我们认为,‘沉浸式’是未来影旅融合的关键词,因此,在我们的影视乐园内,已经打造好了一个沉浸式的演艺剧场,推出了一系列的团建、剧本杀项目。新技术和新体验也被融合在我们所有的产品设计当中,AR、VR技术贯穿在乐园内的各个项目当中。”
江苏西太湖影视产业基地在2015年规划之初,只是为了向剧组提供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场地。2019年开始尝试做旅游,当年6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对游客开放,没成想当天入园的人次就达到了9000人。江苏西太湖影视产业基地总经理许秀松发现,影视基地对普通游客极具吸引力。
“我们也研究过,来苏州的剧组为什么特别多,最终发现是因为苏州是一座传统和现代交相辉映的城市,很适合影视剧的拍摄。作为一个影视基地的经营者,我觉得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发掘爆款影视剧的旅游属性,或者说,如何把这种旅游属性更长久地保留在影视基地。”许秀松说。
苏州青年电影学者刘亚玉将苏州现有的影视资源分为影视文旅打卡地、影人旧居故地、苏城古早影院、国际修复影展4种。他表示,完全可以有所针对地进行影视文旅项目设计。
刘亚玉在发言中介绍道:有大量经典影视作品在苏州取景拍摄,包括电影《阮玲玉》《小城之春》《半生缘》等。前两年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也曾经一度带火了平江路的旅游,事实上,《都挺好》的拍摄取景地完全可以开发一条旅游的路线,它既有园区现代都市景观,也有古城区的Citywalk路线,也有高新区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观。寻访影人旧居故地、寻踪苏城古早影院也可以开发对应的游线,在中国电影一百多年的历史中,苏州在每一个时代都孕育了非常多对中国电影产生重要影响力的电影人,所以到今天还能在古城区找到很多影人故居。
最近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启幕,也为苏州的文旅拓展了新思路。刘亚玉表示:“过去的几年中,苏州的‘致敬经典·国际修复电影展’品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影迷,很多外地来到苏州看影展的也是顺便来旅游,在我们的影迷群里,大家也经常会分享一些旅行攻略,如果有影视主题相关的文旅路线,他们一定会非常感兴趣。苏州也可以学习上海和北京两大国际电影节,不仅仅提供影展信息,也策划一些相关的文旅活动,让影展为文旅引流赋能。”(姬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