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国际电影节于2018年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积极搭建电影文化交流互鉴的平台,不仅助力中国电影走向海外电影节,也让越来越多海外影片进入中国观众的视野。6月16日下午,“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举行,嘉宾们围绕不同电影节在选片、策展、新人培育等方面的经验与心得展开探讨,共话好电影如何凸显本土特色、面向国际受众。
首场圆桌讨论以“多元影展,文化交响”为主题。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主任陈果表示,选片工作是双向选择,我们秉持着“立足亚洲、关注华语、扶持新人”的理念进行选片工作,电影人也在选择最合适或是最重视自己作品的平台和电影节。
据介绍,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的461部影片里,世界首映和国际首映的影片超过了110多部,这样高的比例构成了今年片单的基础。陈果认为,电影是一个影人交流的大平台,也是影迷狂欢的一个大节日,策划好影展是我们最基础的工作,也是电影节能成为一个盛大节日的基础。在选择中国影片时,会考虑作品是否足够有东方美学、是否有共同的价值观、题材是不是能得到广泛的共鸣?如果这三点都有,电影就具备了“走出去”的基础。
葡萄牙波尔图奇幻电影节执行总监若昂·多尔明斯基表示,电影节以对奇幻片的侧重而闻名,从题材上看,这是一个独特的电影节。但我们也欢迎所有类型的影片、探索不同的题材,尤其是通过“东方快车”单元,我们在过去几年吸引了很多亚洲影片。作为创意者,你首先要展示自身国家的特点,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同时也要和其他电影人对话,通过影像叙事传递关键的信息,获得人们情感和内心的共鸣。
新西兰国际电影节董事(原新西兰国际电影节主席)凯瑟琳·菲兹杰拉德认为,选片的标准是寻求全世界最好的电影,以及那些能够在未来成为电影人的人。对于电影节,我们希望营造节日的氛围,进一步提高观众的欣赏能力,帮助他们打开视野,去接触他们之前没想到的电影艺术。我发现,所有的电影节都会比较侧重自己国家的文化。我们应该和全世界的电影节保持连接,而不是只关注最大型的那些电影节,大家完全可以共同精彩。
墨西哥瓜纳华托电影节策展总监妮娜·罗德里格斯表示,电影是一种跨越国界、世界共通的语言。在观看中国电影时,哪怕没有翻译或字幕,我们也能看得懂,因为我们能获得同样的情感共鸣。如果你的剧本、创意或影片能够真正植根于当地人的生活,个性化的元素会更有利于影片在国际上传播。所以制片人也要赋予电影人勇气和自由裁量权,让他们表达独特的声音,反而能够获得更好的结果。
里约热内卢国际电影节策展总监伊尔达·圣地亚哥认为,电影的传播,或许有些影片很优秀,但要真正触达观众,还需要把配套的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做好。因此,“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非常重要。有了这样一个联盟,人们能关注到那些过去可能没有看过的电影;而来自于这些联盟方的电影,也可能因为得到平台的支持而走得更远,从而实现跨越国境的传播。
第二场圆桌讨论以“人文交流,文化桥梁”为主题,长期关注“一带一路”电影周的学者,参与过“一带一路”电影周、“一带一路”电影巡展的影片代表们汇聚一堂,分享他们在不同电影节的所见所闻和创作感悟。
作家、导演虹影表示,现在人人都在谈和别的国家合作电影,我觉得中国也有这样的实力,要进行更多地合拍。如果没有合拍,你或许无法真正地了解彼此。我觉得,一起创作会造就融合不同文化元素的、综合性的、品质非常好的作品,不管它是艺术的,还是商业的,都会是好的电影。
制片人刘辉表示,希望优秀作品能通过“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的平台,让更多的人看到,走向世界,也让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多的关注。这既需要创作者们的坚持再坚持,也需要更多制片人、制片公司支持有理想的、踏实的创作者。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表示,今年“一带一路”电影周的电影来自很多不同的地方,有来自非洲的,拉丁美洲的,你怎么在纷乱的片子中梳理出一种逻辑?在文化的差异当中,我们要去试图寻找那种共情,也可以形成一种互鉴。我自己看“一带一路”电影周的片子已经超过120部了,它超越了我已有的知识,每年不断给我提供新的信息,让我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石川认为,“一带一路”电影周是具有成长性的。我希望除了电影节的10天,还能有“一带一路”影展把这些影片推广到中国更多的区域,希望参加“一带一路”电影周的优秀影片,能够通过上海国际电影节走进中国的主流市场,跟更多的观众见面。
导演、编剧张裕笛表示,“一带一路”电影周选了很多电影,我可能从来没有看过这个国家的作品,也没有去过这个地方——那是坐飞机都要30多个小时、非常遥远的地方,我这辈子都不一定有机会去。但影像给了我一个窗口,让我可以了解他们。这可能也是电影本身的魅力,是一座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