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联合上海市民文化节举办的“光影入万家,共赏真善美”系列讲座近日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办了第三场。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设立20周年之际,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石川围绕亚洲电影的传入、萌生与发展,徐徐描摹一幅类型繁多、特色各具的亚洲电影艺术画卷。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定位是什么?”讲座一开始,石川率先针对这一问题,分享了自己的感受:2004年,以中国、韩国、伊朗电影为代表的亚洲电影迅猛崛起,上海国际电影节因时顺势,专设单元来推介亚洲的优秀电影。由此,2004年第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正式诞生,2023年“亚洲新人奖”升级为金爵奖亚洲新人单元,并在今年迎来了里程碑式的第二十周年。
“亚洲新人奖”设立的二十年,也正是亚洲电影日新月异的二十年。在石川的印象中,中国早期电影观众最熟悉的当为东亚的朝鲜电影。朝鲜半岛南北分治后,朝鲜电影采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方法,取材多来自于民族英雄、南北分离和革命战争历史等。其中,《鲜花盛开的村庄》《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无名英雄》等影片曾一度风靡中国。
在西亚,伊朗的电影极具代表性。石川盛赞“《小鞋子》可谓儿童电影的天花板,对儿童细腻的心理刻画令人动容”。九十年代以后,伊朗电影表现出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出现了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阿斯法·法哈蒂等杰出的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一次别离》《希玛未说完的事》《溺水蝴蝶》等作品,展现出伊朗电影从抽象层面逐步聚焦到现实层面的转变。
南亚电影中,印度电影表现最为突出。传统印度电影表现形式多为歌舞片。石川认为,这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印度是多民族国家,方言多达1600多种,复杂的电影台词会无形抬高电影的赏鉴门槛,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更能引发观众的理解与共情,逐渐形成了印度传统电影的独特风格。现实题材的印度电影也备受瞩目,如《摔跤吧!爸爸》,描述女主角通过竞技体育谋求命运改变的过程。
而在亚洲东边, 泰国电影也有独树一帜的影像表达。《天才枪手》以2014年SAT亚洲考区试题泄露案为题材,用镜头语言书写考试作弊的故事,追问为何考试焦虑症已成为亚洲国家普遍的文化现象。
在东亚,日本电影不可不提。石川感叹道:“在日本电影发展史上,日本可谓名导演辈出。”近年,是枝裕和推出《回我的家》《如父如子》《海街日记》《比海更深》《小偷家族》等个人特点鲜明的作品,在影坛备受瞩目。
2018年的《小偷家族》曾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引起轰动。石川认为,是枝裕和以非血亲、非姻亲却充满爱意的乌托邦家庭,与凭靠血缘、婚姻维系,却疏离冷漠的现实家庭进行对照,以达到质疑和批判传统家庭伦理及其结构的目的。
讲座文蕴厚植,用语平易,干货满满,受到了市民和影迷的欢迎,现场气氛热烈。该讲座在微博上的直播,也吸引了超过12万影迷在线观看。
(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