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河南省电影电视家协会共同主办,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承办的电影《戏》观摩研讨会在京举行。
研讨会上,中国电影家协会顾问、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荣誉理事长明振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宏,中国影协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会长张思涛,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侯光明,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焦宏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中国影协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驰,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胡建礼,聚影汇创始人朱玉卿等从主题立意、时代特质、文化内涵、类型创新等角度对影片进行了深入交流。河南省电影电视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副秘书长张明明,影片导演韩万峰参加研讨。会议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创作指导处副处长田园主持。
影片《戏》从1979年讲起,13岁的农村女孩李翠红因为豫剧小生阎连阳喜欢上了豫剧,至此她的人生被豫剧改变。该片不仅展示了浓郁的豫西乡土文化和豫剧独特艺术魅力,更向观众传递了豫剧精神的坚守与传承。张明明在致辞中表示,《戏》已入选河南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项目,“我们将以电影《戏》的创作、播映研讨为契机,用心用情用功,打造一批拿得出、叫得响、传得远的文化精品,深入讲好河南故事,中国故事。”
谈及电影创作的初衷,韩万峰表示,从小在河南长大的他,对家乡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是豫剧,是他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部分。所以籍以此片,以豫剧之名,向那些坚守在豫剧舞台上的演员们致敬,同时,这也是一封用光影写给家乡的“情书”。在韩万峰看来,这部十年磨一剑的作品,是他对豫西故土的一种乡愁,“期待着这部作品,像中原大地悠久的历史一样,充满神奇,带着敬仰,让豫剧的一束光,引领观众去体验,去感知,而且情不自禁。”
在研讨中,影片的现实意义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可。明振江在观影后表示,影片通过豫剧反映了大时代的变化,小人物大情怀、小事件大主题,人物塑造成功,故事叙事流畅、情节细节感人,是一部优秀的艺术影片。张宏认为,《戏》是献给豫剧的赞歌,他表示这部影片故事结构曲折合理、人物性格饱满鲜活、形象风格别具特色、现实意义引人思考,反映了河南人民顽强、奋进、永不言败的精神。焦宏奋也表示,《戏》是一部优秀的现实题材影片,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非常接地气。
影片以光影描绘了近30年的豫剧发展史。在张思涛看来,影片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发掘了豫剧存在的危机感,在表现豫剧美学特点、美学魅力的同时,客观展现了流行音乐发展对豫剧的冲击。饶曙光表示,影片通过30年的跨度,把豫剧电影发展和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整体变化有层次地呈现了出来,尽管是小切口、小角度,但隐藏着非常丰富的信息量。胡建礼也认为,影片以豫剧发展史为背景,豫剧和豫西人的特殊情感为命题,有对豫剧文化衰落的观察、思考和感慨,是一部致敬豫剧坚守者的史诗电影。
《戏》讲述豫剧故事,全片采用河南方言拍摄,影片中的中原文化和河南特色在会上被多次提及。侯光明认为影片采用河南方言进行创作意义重大,他表示,《戏》以豫剧为主线,全片用河南方言拍摄,用中原电影展现中原文化,非常有意义。宋智勤认为,影片人物鲜活、紧贴群众,展现了豫西地域特色鲜明的生活方式、宜人秀美的山水风光和民俗厚重的风土人情。朱玉卿表示,影片将豫剧戏曲魅力融入到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中,揭示了豫剧和中原大地、中原文化、中原人民之间深厚的关系。赵卫防表示,影片以平民视角展现了河南的集体历史记忆,人文价值很高。
会上,不少专家对影片在类型创新上的努力印象深刻。在王海洲看来,对于历史观照和回顾使影片有了新的质感和厚度,展现了娱乐形式多元化对传统剧团的冲击,是对中国社会的艺术再现。张卫表示,影片将人物片、爱情片、传奇片三种影片类型叙事杂糅在一起,很有吸引力、很耐看。张弛表示影片以爱情故事展现豫剧发展,很有特色,“整个电影以豫剧为外衣,讲述了女主角的成长故事和情感经历,时代浪潮中,创作者的豫剧情怀体现在角色、演员、故事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