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堡垒》是一部新主流影片,其巧妙地运用谍海暗战的经典桥段、浪漫主义的笔法,展现了以“韶山五杰”为代表的侠之义士,在时代变革的洪流中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影片中的“韶山五杰”是湖湘地区乃至近现代中国先进人士的缩影,他们义薄云天,心忧天下,保护弱小,勇于为正义奋斗。1925年韶山大旱,地主劣绅乘机囤积谷米,哄抬粮价,甚至外运牟取暴利,使得当地农民群众温饱难继,甚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殇。“韶山五杰”不畏艰险与恶势力斗争,夜闯地主府邸,逼其开仓放粮。“韶山五杰”身上所具备的侠义精神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从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再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种以个人的力量和勇气,对不公平和不正义现象的坚决反抗,对他人的无私帮助,以及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的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文明延续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支撑。
地主阶级的疯狂反扑与群众的麻木不仁让“韶山五杰”意识到,单凭一次平粜开仓是难以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广大贫苦大众。1925年2月,毛泽东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韶山五杰”接触到了马列主义。当年6月,毛泽东介绍“韶山五杰”入党并宣布成立中共韶山特别支部。从此,“韶山五杰”由侠义之士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依靠特别支部这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发动群众与地主劣绅作斗争,农民革命的星星之火,开始在韶山燎原。确实,在中国近代,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尤其是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的愈发尖锐,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单凭个人的道德行为和品质以及个人的英勇和牺牲,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沉疴已久、积重难返的社会体制问题。一批批仁人志士开始对旧有的观念、方法和体制进行革新和突破,从晚清洋务派,到戊戌六君子,到辛亥革命的志士们,再到新文化运动中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他们不断探索,侠义精神也得到了新的诠释和升华,它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更多地与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最后在马列主义的指引下,逐渐升华成无产阶级革命精神。这个过程既保留了侠义精神中的正义、勇敢和无私的品质——构成了无产阶级革命者们的精神支柱,又赋予了它更加科学、系统和深刻的内涵,使得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在革命实践中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在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指引下,“韶山五杰”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革命理想,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和白色恐怖,毫不退缩,勇敢地执行秘密任务,与敌人斗智斗勇,燃烧自己的生命去点亮共产主义理想的光芒。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医生、学生、狂生、先生”们前赴后继投入无产阶级革命中,他们不仅具备侠士般的英勇和胆识,更有着坚定的阶级立场和革命信念,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侠义精神通过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变革,特别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精髓后,成为了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等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革命精神的重要构成元素。这种转化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精神风貌。《堡垒》通过对“韶山五杰”这段历史的合理改编,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侠义精神在无产阶级革命中不断完善升华的过程,对当下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深入人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入新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侠义精神也将会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