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5月13日,电影《周立波回清溪》在京举行观摩研讨会。著名文艺理论家仲呈祥、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童刚、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向云驹、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人民日报文艺部文学编辑室主编张健、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皇甫宜川、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杨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高小立等专家学者以及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湖南省文联原主席、影片编剧谭仲池,影片编剧、导演赵楠等影片创作者代表齐聚一堂,观摩影片并展开研讨。
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任晓山,湖南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欧阳文风,潇湘电影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红,湖南省委部电影处副处长刘开云,潇湘电影集团副总经理欧阳翀, 潇湘电影集团总经理助理、办公室主任熊婷婷, 潇湘第二影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周琦,湖南潇湘电影频道副总监陈曙光,湖南清溪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波等参加研讨。研讨会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网信处处长王纯主持。
作为以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优秀作品,《周立波回清溪》讲述了六十多年前,周立波回到老家清溪村,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并创作出著名小说《山乡巨变》的故事。
谭仲池表示,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再写周立波是时代的呼唤,“我们必须写合作社运动,如果不写它会忘记一段非常宝贵的历史轨迹,如果没有当时的《山乡巨变》,就不存在今天的乡村振兴,我认为这是一个共产党的作家应该担当的现实主义创作使命。”
《周立波回清溪》是赵楠编剧的第七个电影剧本,是她导演的第二部长片,她在片中塑造了一个追求真理、大公无私的周立波形象。在经过前期的案头工作后,创作团队选择以周立波1955年回到老乡益阳清溪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加入到合作社建设过程当中,从而写出小说《山乡巨变》的故事。“我们将故事浓缩在这个阶段,主线就是写公与私、集体与个人的冲突,刚好片中对立面人物是立波先生的堂哥,这样写我觉得周立波不但是一个合作社的旁观者,也能设身处地投入进去。”
会上,各位专家也从时代意义、文化内涵、内容创作等方面对影片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影片之后的宣发营销建言献策。仲呈祥称赞了影片的影像画面和人物塑造,他表示画面有巧思、构图讲艺术,人物塑造生动鲜活,“故事讲得很感人,我是专心致志看进去了。”童刚肯定了影片的现实意义,他表示,影片展现了一个深入生活、扎根群众、实事求是、为民请命的周立波,为当下观众树立了楷模,同时也是一道亮丽风景线,“我们很多人可以对着镜子寻找自己所走的道路。”
阎晶明认为,影片的切入点很巧妙,“写作家的电影,大家习惯于去写一个作家的一生,利用两个小时或者多少集,把这个人的一生都写完,而《周立波回清溪》切入很具体,聚焦回清溪这段时间这个故事,他基本不涉,是比较好的。”宋智勤表示,电影无论是画面的精湛程度,演员的细腻表演,还是服化道具体细节,故事性的语言表达,场景的镜头转换,都生动诠释了乡土变革与乡村振兴的历史源流,也展现了周立波为时代描摹,为人民创作的人民作家形象。
赵卫防表示,影片从周立波回清溪这段历史,写出了周立波以人为本的思想,也体现着周立波的作品思想和美学观,“这种写法没有停留在历史本身,而是和当下我们提倡的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是相通的,难能可贵。”张健对片中蕴含的情感印象深刻,“影片不仅反映出了优秀作家的家国情怀、乡梓之情,也体现出一个优秀作家对待群众、对待亲人、对待创作,对待生活的情感和态度,很细腻,抓人感人、以真情动人。”
皇甫宜川称赞了片中的写意段落,“影片里面集体婚礼大段很美,让这个人物从历史当中穿越出来走到了今天,我们看见了背后的拖拉机,整洁的街道,青年从整洁的街道上穿过去,不明的情感在升华,不同人看这个影片会有不同的感受,我悟出来的是真挚情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民的尊重。”
在杨蕊看来,主创团队基于知识分子对社会状况的冷静和观察,展现了周立波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良知和政治使命之间的相互斗争,不仅再现了历史,也赋予了这段历史鲜明的当代特征。高小立认为,影片把周立波的情感世界展现得自然、真切、流畅,“写到了他和众乡亲的情义,包括他与两任妻子的情感,父女、父子之间的情感都有琢磨,写出了人物的多面性。”
(姬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