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近年来,在中宣部、国家电影局的关心指导下,福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守正创新,扎实推动电影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突出发挥资源优势,
提高创作生产“标识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福建始终坚持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电影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发掘独特资源中形成独特优势,努力形成中国电影的“闽派”风格。一是在深挖理论“富矿”中彰显思想伟力。充分发挥福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优势,常态化组织召开新思想电影创作座谈会,开展新时代新思想电影主题宣传,围绕“四下基层”、脱贫攻坚、晋江经验等重点题材,摄制了《你是我的英雄》《相见在鸾峰桥》《因为有了你》等一批优秀作品,用光影讲好总书记故事、彰显思想力量。二是在开采文化“宝矿”中延续历史文脉。福建文化多元深厚、色彩斑斓。我们充分挖掘蕴藏在八闽大地的红色文化、朱子文化、海洋文化等特色文化,以实施重点剧本孵化工程、精品电影创作工程为抓手,培育《林则徐》《陈嘉庚》《林徽因》等重点题材,出品摄制《古田军号》《爱在廊桥》《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等一批优秀作品,让福建电影既有“正能量”,又有“大流量”。三是在传承“闽派批评”中引领电影价值。发扬“闽派批评”优良传统,深入开展中国电影评价标准体系和电影评论实践研究,常态化举办专家走进拍摄现场、走进影院、走进高校等活动,引导电影创作,提升观众鉴赏能力,更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美学注入具有“闽派”特色的电影生产传播各环节。
二、突出优化电影业态,
推动产业发展“高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我们坚持以政策机制为引擎,以重大项目为牵引,以人才引育为支撑,在体系建设上狠下功夫,大力营造良好产业生态环境。一是推动政策机制体系化。围绕财政、税收、发行等,出台福建电影一揽子扶持政策,构建了“省市县三级叠加扶持”“山区沿海政策全覆盖”的全方位政策体系,每年累计扶持资金超3亿元。二是推动拍摄平台集群化。高标准建设平潭、厦门、泰宁影视基地,推出福州三坊七巷、泉州晋江等20个各具特色的外景拍摄基地,强化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应用,构建全领域、多层次的影视基地体系。三是推动人才引育渠道多元化。专门成立厦门大学电影学院、集美大学电影学院,做强福建师范大学电影剧本创作研究中心,壮大“有福电影”发展促进会,引进吕建民、梁静、姚晨、朱玮杰等一批闽籍优秀电影人回闽发展,以乡情推动电影“闽军”发展壮大。
三、突出电影为民惠民,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增质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福建始终以让人民群众“看上好电影”为目标,创新方式方法,增强人民群众观影获得感。坚持以电影传递社会正能量。结合主题教育,精心组织“深学新思想 福影建新功”百学千映、“电影大篷车”等10余项重大主题宣传,深入社区、农村、军营等开展主题放映超18万场,更好用电影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坚持以电影赋能群众美好生活。针对电影公共文化服务结构不够平衡、服务不够精细等问题,深化电影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实施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建设、全省电影公益放映“提质增效”专项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推出一批“最美影院”“红色影厅”“24小时影院”和“最佳农村电影放映队”,把好电影送到农村社区等基层一线,以优质电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更加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突出文明交流互鉴,
扩大电影合作“朋友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福建充分发挥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优势,科学把握电影传播规律,着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高标准谋划开展“有福电影”创作、巡展、盛典等专项计划,率先在泰国曼谷、马来西亚槟城、柬埔寨金边等举办“电影文化交流周”,持续扩大中国金鸡电影节国际影响力,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带动“一带一路”沿线41个国家参加,探索电影国际交流合作新模式,以“有福电影”持续向世界传递中国之福。勇担“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重大使命,用心用情办好“IM两岸青年影展”“有福电影,情系海峡”等重大闽台电影交流活动,探索成立海峡青年电影创业联盟,努力建设台湾电影业登陆“第一家园”,用电影这一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促动两岸乡愁,促进同胞心灵契合。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电影工作会议精神,立足福建、站位中国、面向世界,以更实举措推动福建电影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为建设电影强国、文化强国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