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农历三月三日第五届世界华服日,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共鸣,尤其在以年轻人聚集多的平台,如B站、小红书等,可以看到许多年轻人的分享打卡。在2018年,由中国共青团中央发起的首届世界华服日,便迅速“破圈”,一方面可以说国家关注到年轻人目前的喜好,另一方面则是说明汉服早已经积累广大的群体。而早在世界华服日创立的前两年,也就是2016年有一部纪录片《中国历代服饰》上线,上传到B站之后,累计超过上百万次播放量,评论区超过上千条,至今还有人不断留言观看,足见其影响力。随着汉服不断被人所接受,一场从传统汉服到新中式的审美变革也在悄然产生,而新中式审美便蕴含在这些华服当中。何谓“新中式”?它是一种时尚方式,更是一种生活风格。它是将具有中国古代文化风格与现代艺术潮流互相碰撞的后产生的结果。从饮食、家居、服装等生活方方面面都有其影子,其中以服装为代表的新中式潮流蔚为大观,那么这种潮流是如何产生的?以纪录片《中国历代服饰》为例,从帮助我们去窥见其中转变。在一探究竟之前,我们得先从现代汉服的发展说起。
我们可以从古装剧当中看到演员穿着戏服,但是对于观众来讲,很容易将电视剧里的衣服与当前主流服饰分开。严格来说,在新中国后第一个穿汉服的人已经不可考证,但是第一个穿汉服引起媒体广泛热议与报道的人则是王乐天。2003年11月22日,他身着汉服走在郑州街头,引来许多人不解甚至嘲弄,有人认为将戏服穿入大街有碍雅观,甚至有人认为他身着的是日本服饰。《联合早报》记者张从兴偶然看到这些照片,发出报道后引发大规模的关注与讨论。很长一段时间,汉服被认为是“奇装异服”,对于穿它们上街,走到公共空间,经常要忍受异样的眼光。从千禧年代的2000年初到2015左右,可以看成是现代汉服的发轫期,仍旧被看成是小众爱好,而这个阶段的汉服特色,并不注重衣服的形制与时代,很可能在一个汉服穿着身上,看到不同朝代的汉服形制的搭配,且使用的材料多为涤纶网纱等,被很多人为人是“影楼风”。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历代服饰》出现是呼应了当时的需要,当时的汉服爱好者们迫切地需要这样子带有指南性的作品,帮助他们更好去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在网络成长起来的Z世代,接触的信息来源广泛,同时也更加的多元化,对于喜欢的事物很容易结成团体互相交流,他们对比父母辈,也更能够将喜欢的事物分享出来。同时更大的时代背景是,中国在世界的舞台崛起,民族的崛起也呼唤着文化自信。
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当中写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也是被认为“华夏”的来源,服装与民族和国家紧密结合。“且曰无衣,与子同胞”,服装承载者民族的文化与历史的结晶,从中表现出独特的中式审美风格。所以也愈加多的民众希望可以有机会对于中华传统服饰更加的了解,纪录片《中国历代服饰》集科普与专业一身。它由专业团队打造,邀请清华美院、中国服饰研究协会的专家作为顾问,又参考大量历史文物与文献,为我们打造出一场视觉与文化盛筵。
它从远古时代说起,依次介绍各个朝代的典型服装。早在石器时代,远古人便会在服装上采取装饰纹样,而追溯最早的服饰便是春秋战国开始。借助于考古发现和文献所记载,古代的服饰以一一展示在观众面前。秦始皇兵马俑是秦代服饰最好的参考,士兵衣着、发饰都是有力的明证。汉代深衣大袖,穿衣颜色随着季节变化,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于官服制度进行规范,女服上下连体,曲裾袍,衣襟缠绕下身,女子发饰多样,同心髻、垂云髻、神仙髻、凌云髻、望仙髻等,尽显得高贵之美。到了魏晋风流时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多样融合,佛教、道教的交融,使得不同地域文化相互交流,服饰呈现出多样化,贵族多身着高冠博带,流云水袖,广袖流仙,衣袂飘飘;而普通人的胡服对于底层劳动者更具有实用性,裤子开始露在外面。织锦工艺的成熟,使得高难度的衣服制作成为可能,男子穿圆领衫、圆领袍、左右开叉;唐代披帛、襕衫等把女性曲线展露无疑,金箔剪成花钿贴在脸上,双环髻、双垂髻、回鹘髻显示着那个时代的自信与文化交融。宋代服饰则崇尚朴实,沿袭传统,强调理性化,女性穿着背子在外,男子穿在内,女裙则是上襦下裙,女戴花冠。元代是作为游牧民族,女子穿长袍,团衫大衣,中华服饰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少数民族。明代仪态端庄,宏大华美,男子头戴乌纱帽儒巾,身穿直裰,女子上衣直领对襟大袖与小袖,下衣则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为代表。而清代的服饰,一方面在贵族则是继承满足的旗衣,但是对于汉族女性来说,大多沿袭了明代旧衣制度,清汉女的穿着,也为近代旗袍的产生提供基础。
从纪录片上启先秦,下到清末,对于各个朝代的主要服饰做了科普介绍,如果想要对汉服有更深入的了解,《中国历代服饰》中参考引用的历代文献名画等,也是方便他们去查阅与学习。如东晋顾恺之名画《洛神赋图》,便是我们直接了解魏晋服饰的重要来源。2015年之后的汉服市场,在受众不断扩大的同时,消费者们对于汉服有更高的品质需要,一些高品质的汉服店铺设立,如明华堂、清辉阁、九锦司等;汉服市场价位也是从两三百到几千乃至更贵,从中可以看到汉服的受众群体广泛多样,才会有这么多不同的选择。
而随之而来,便是争议。一方面在对于汉服在经过十多年的野蛮生长期后,越多人开始对于汉服形制有要求,它为传统汉服的复兴起了助力。但是其中又有一群人,对于汉服的形制过于严苛,拒绝改良,并对于一些尝试汉服的普通人发以诘难,这也是为汉服群体增上一层雾霾。可以在B站发布《中国历代服饰》纪录片中的评论里,看到当时争论的影子。
如果只是一味的保守,不加以改良,以适应时代的不同需要,汉服的复兴便容易成为无源之水。对于汉服进行普及的过程中,更多人了解中式服装美学,关于中式服装的需求也不在扩大,它不再是集中于唐装等改良的服饰当中,这些服装对于Z时代来说,可能是爷爷奶奶辈的穿着。大量的年轻人青睐带有中国风格的衣服,出于日常便捷性的要求,新中式运应而生。可以看到《中国历代服饰》纪录片当中,所介绍的典型模式,都能在新中式中找到。新中式的风潮流从2021年开始,到现在依旧热度不减。襦裙、马面、盘扣等,它们与现代服饰结合起来;同时又将传统绘画当中的典型中式意象加入,草木虫鱼都有,乃至名画的图案也被印刷在服装上;如果这些只是能被在新中式服装当中看到的元素,更深层次则是传统纺织扎染工艺的复兴,棉麻、扎染等布料制作生产制造艺术也迎来新的发展。
这个时候我们再回头去回顾《中国历代服饰》这部纪录片,它发行的时候正处于汉服群体急剧扩大的时期,同时又是汉服面临的转型期。也正是得益于传统服饰——汉服为代表的服饰群体的影响力扩大,才会有适应于更多人的新中式审美的出现。从《中国历代服饰》作为其中节点,管中窥豹,回望过去,传统服装汉服从野蛮生长,再到市场透明与规范,同时伴随着国力强盛与民族自信,也正是这些因素的发展,让新中式审美得以如浩浩荡荡的江水涌来,带来这场变革。
(作者系鲁迅美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