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饱含美国农民血泪、愤懑和斗争的史诗。一部在贫穷苦难中依然留存善良和希望的传奇之作。”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作为美国作家斯坦贝克于1939年发表的美国社会纪实性文学作品,主要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遭受破产、逃荒、失业、压迫的农工故事。该作品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的基础上也对人性、制度和环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当时乃至当下都因其经典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广受关注,被称为美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存在。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影响,离不开作者斯坦贝克所坚持遵循的职业原则和社会责任感,在字里行间我们能够切身感受到斯坦贝克在创作中所秉持和追求的精神价值观。
反映社会现实,
主张社会公平正义
《愤怒的葡萄》一书的故事背景取材于美国真实历史事件,人物生活经历等也源自作者自身经历和社会调查。斯坦贝克的笔下,农民在战争、沙尘暴、资本家剥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失去土地而踏上去往加州葡萄园为农场主做工的道路。作为当时时代环境下的社会底层贫苦大众,一无所有无法依傍的农工们被农场主榨干剩余劳动价值,被压低工资生活拮据,被暴力迫害和敲诈勒索……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而付出惨痛代价后的农工依然面临着失业和压迫,不知何去何从。
斯坦贝克目睹底层贫民阶层的不幸,对资产阶级无休止的压迫剥削和索取深恶痛绝,对遭受不公和压迫的底层群众报以深深的同情和无奈,对纵容这种压迫剥削的美国社会制度表示不满和无奈。因而可以看到,斯坦贝克希望通过创作这一社会纪实性的文学作品为遭受不公和迫害的美国底层贫农群体发声,让更多的目光关注到这一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和呼声,注意到当时美国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表现出其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平等公正和自由人性化社会的由衷向往。从《愤怒的葡萄》中我们能够通过作者饱含情感和赤诚的笔墨看到他心中对当时美国社会现实的失望和无奈,但同时他又写到身为底层群体的主人公们的逐渐觉醒,他们面对不幸并未一味默默承受,而是选择团结起来勇敢反抗和争取自身权益,始终保持对生活的希望和赤诚友善的初心。由此我们能看到斯坦贝克对待生活和不幸所秉持的价值观,即勇敢面对,乐观看待,保持希望。这也使得《愤怒的葡萄》虽然直观反映现实无奈,却也具有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
展现人性百态,
弘扬人性良善美德
善与恶,贪婪与施泽,冷漠与友善,人性的阴暗面和美好面在斯坦贝克的笔下得到淋漓尽致的揭示和对比表达。关于人性的阴暗面,斯坦贝克描绘出了资本家、农场主无尽的贪婪和卑劣,警察和各方势力的暴力和冷漠,主人公爷爷的粗鄙狠心。关于人性的美好,斯坦贝克创作出性情耿直、见义勇为最终的牧师,乐观坚韧且无私包容的母亲,善良赤诚的女儿。斯坦贝克通过主人公一家的悲惨经历深刻揭示了人性的阴暗冷漠,然而遭受悲惨压迫的贫苦劳工们却依然乐观包容,无私友善。
“除了穷人,谁也帮不了你的忙。”斯坦贝克的笔下是尽管千疮百孔却依然愿意倾尽所有甚至生命帮助拯救他人的劳苦大众,是从无奈、愤怒到一步步觉醒抗争的底层群体。大胆揭开资本家农场主贪婪残暴的真面目,着重刻画表现劳苦大众始终如一的良善美德,斯坦贝克始终相信人性的光明美好,渴望和倡导人性真善美,并且也通过作品告诉读者,真诚友善和无私乐观的品质心态能够帮助人们面对并战胜现实生活的不幸,给予人们继续生活和奋斗的勇气力量。这也表现了作者自身友善温良的品质和崇尚美好品质与积极生活态度的价值观。他所创作出来的美好高尚的角色同样源自社会现实,其所秉持的人性美的价值观也能给予同样身处黑暗的人们一束代表勇气和希望的光。
关注生态环境,
秉承和谐发展理念
《愤怒的葡萄》故事开始便描述了漫天黄沙、干涸水井、荒凉的土地村庄,这是导致主人公失去土地走向葡萄柚农工的直接原因。然而作者在创作中所要表达的并不仅仅是故事起因,而是起因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战争导致美国大平原遍地棉花和粮食,棉花的大量种植致使土地日益贫瘠,水源枯竭,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沙尘暴席卷而来,一系列生态灾难导致农民土地减产最终被银行收走。这也是导致主人公悲剧的重要缘由。而作者在创作中所要表达的,其实是一种先进科学的生态发展理念。作者目睹快濒临饿死的大量人口,进而以此为背景在创作中揭示问题根源,试图唤醒人们对生态问题的重视,停止对土地和生态无节制的贪婪索取,进而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另外,生态女权思想也是作者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作品以对女性光辉的刻画讴歌凸显大地的母性和神性属性,旨在唤醒人对大自然,对大地的敬畏尊重。
由此可见,斯坦贝克所持有的创作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先进性,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且源于时代现实超越时代社会,从其问世之初饱受争议到如今名满世界文坛,代表着新时代人们价值观的巨大进步,也证明斯坦贝克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所秉持的价值观的先进与卓越。《愤怒的葡萄》谈论阶级斗争、家庭生活、人性善恶、生态环境,从中无一不体现着斯坦贝克对弱势群体劳苦大众的关爱和对社会制度及问题的关注,体现着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该作品对于当下时代社会发展和文学创作而言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作者系渭南师范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