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中国电影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显示出在向新的高潮跃进之中的活跃性,展现了电影创作不断创新发展的能力和电影市场持续深耕细耕的潜力。本年度的中国电影评论,即时地从多个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追逐透视,努力引导电影的传播趋向和大众的审美风向;积极回应电影评论场域中的新现象和新动态,利用新理论与新方法剖析电影评论的生态之变;同时在数智时代的大背景下,更注重对电影技术的探讨和创作者艺术创作理念的挖掘。
一、多视角评析年度电影新作的得失之道
2023年,中国电影在上映影片数量、票房总成绩和观影人次等方面都显示出后疫情时代强劲的上升势头。整体来看,2023年度中国电影出现了如春节档的《流浪地球2》《满江红》《无名》,五一档的《长空之王》《人生路不熟》,暑期档的《消失的她》《八角笼中》《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热烈》《孤注一掷》,中秋、国庆档的《志愿军:雄兵出击》《坚如磐石》,以及《保你平安》《脐带》《宇宙探索编辑部》《涉过愤怒的海》《我本是高山》等“百花齐放”的优质作品,体现了中国电影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步伐,响应了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号召。
(一)新技术与大产业:新主流电影的品牌系列开发
《流浪地球2》是2023年初中国电影市场最为瞩目的作品之一,评论者主要关注作为中国电影工业美学代表作的系列电影,该片的“前传”特点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要在前作基础上在形式和表达方面有所创新,又要为后续系列的开发在诸多层面做铺垫。针对三部系列连拍的首作《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评论者不约而同地聚焦于“中国神话史诗”这一核心题旨,从史诗电影的本土化探索、古代神话故事的现代改写以及系列电影的叙事创新策略等角度,分析其给予中国电影在多个层面的诸多积极启示意义。《志愿军:雄兵出击》,是陈凯歌导演“志愿军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全景式”和“史诗”等是评论者集中标注的关键词,体现出此系列电影不同于近年出现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展现出了宏大的叙事视野和还原历史的大格局,如何在保证单部影片的叙事完整性和艺术特质的前提下,兼顾作品与续作的内在关联,是该系列电影需要处理和取舍的重要逻辑问题。
(二)跨类型与跨媒介:类型电影创作和宣发的融合出新
张艺谋导演在2023年度有《满江红》和《坚如磐石》两部电影上映,这两部电影在剧作创意和类型创新等方面均展现出诸多亮点。众多专家学者对电影的剧作基础以及“悬疑 +喜剧”的类型融合表达了一致的认可,认为电影中呈现出了契合当下年轻观众审美的游戏思维,尊重观众的情绪和情感需求,将传统文化巧妙转化并体现了当下的主流价值观。在暑期档电影中,《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掷》因获得高票房和高关注度,使电影的商业属性与聚积的社会效应被成倍放大,电影持重的“反转叙事”契合了当下观众对反转快感的追求,而在电影上映后的系列宣发过程中有意通过对社会议题的挪用制造“爆款”话题的现象也是影评者侧重讨论的重点。《长空之王》中呈现出国族叙事以及主题与人物的鲜明时代特征,延续了新主流军事电影的蓬勃发展之势。本年度的《保你平安》和《无名》都倾向于在类型叙事的基础上,加入作者的个体表达和风格杂糅,在类型的融合和拓展方面值得探讨。
(三)精准化与破圈层:泛类型分众电影的大众联动
本年度系列现实主义电影和部分动画电影,在有着较为精准的受众目标基础之上,凭借电影自身的口碑和有效的传播,形成了破圈层的大众联动的局面,也成为年度影评热点。《八角笼中》取材于真实事件,对格斗孤儿群体的关注以及导演王宝强自身经历的“折射”,拉近了融合体育、励志、温情多面向的现实题材电影与社会现实的关联。“老年电影”《我爱你!》在深度老龄化的当下,电影在题材选择、艺术表达、社会文化内核呈现等方面,皆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涉过愤怒的海》在上映初期迅速收到破圈层的功效,导致电影口碑的两极分化,这一复杂过程值得深入的探讨。《长安三万里》作为暑期档的焦点,除了影片质量造就的口碑基础之外,还在于其全龄化、合家欢的电影定位,体现出新时代以来中国动画电影开创出的独特拓新路径在得到不断的验证。
(四)新力量与新挑战:青年导演作品的亮点与争议
本年度的青年导演作品在亮点背后也引出了不少争议,体现出作为新力量的青年导演在成长历程中面临的新机遇和需要应对的新挑战。作为导演孔大山长片处女作的《宇宙探索编辑部》,获得平遥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等多个奖项,收获了6700多万的院线票房,同时在评论界也获取了高关注度和高评价,评论者从叙事学、知觉现象学、精神分析学、接受美学、伦理学以及哲学等多重视角评议这部类型风格鲜明的作品。青年导演魏书钧在2023年度同样有两部作品公映,与《永安镇故事集》322.7万票房和《河边的错误》超过3亿票房的悬殊对比相似,两部电影在不同领域和不同语境中也得到了相差较大的评价,引起的争议值得进一步观察和思考。
二、多维度审视电影评论场域的生态之变
(一)以档期为观察窗口,洞悉中国电影的创作风向
本年度多位学者对几个重要档期做了盘点观察,总结出了诸多有益的观点,针对问题提出了切中肯綮的建议,如彰显“亲情正义、社群正义和机器人正义”等三种正义的电影最能引发观众共鸣;观众的新鲜感“开始更多来自于故事和类型的创新,文化共鸣带来的本土优势,以及情绪分享的代言表达”的结论,对中国电影项目的立项开发和艺术创作颇有参考价值。针对撤档电影背后的多重因素,以及市场博弈中发行方主动和被动选择下所遇到的共同困境等问题,有学者给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二)聚焦视频类影评,检视电影评论的新形态
随着融媒体技术的更迭和短视频的勃兴,最能体现评论互动性特质的视频类影评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处于持续演进的新形态,目前视频类影评的命名、范畴、内涵等方面都处于混沌的状态,“短视频影评”“视频类解说”“电影解说短视频”“速食电影”等概念被放置在不同语境中界说,而各种范畴的界定又都存在交叉、重叠的部分。其对传统形态电影评论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形态的变体和新问题,本年度的电影评论界在视频类影评的特征、发展现状和趋向等方面,给予了多视角的观察总结和分析判断。
(三)探寻评论的理论方法新路径,完善电影评论体系的建构
尽管命名有别,但当下的电影评论大体可分为大众影评、新媒体影评和学术影评,各个评论形态有不同的参与者和受众,也各有侧重和优势,三者相互交织、互补,共同构成电影评论的场域生态。诸多学者认为,数字时代的电影评论已不同于以往主要针对电影艺术质量分析判断和阐释的主要目标,而更多是对舆论场的争夺,在争夺和引导过程中,学院派的电影学者要主动担负起重建电影评论新秩序的重任,引领、参与和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电影评论体系。
三、多向度探照年度佳作主创的创作之法
2023年度中国电影不乏优秀力作,佳作主创者视角的电影创作谈,包括导演、编剧、演员以及摄影、美术、声音、视效等专业领域,解析电影制作中更多幕后的细节,多向度、精准化拓展了电影评论的经纬。
(一)探察电影主创者的创作理念
本年度张艺谋导演的两部作品均由陈宇担任编剧,自《狙击手》上映后,陈宇提出的“叙事动力学”得以通过访谈形式进入公众影评视野,陈宇将《满江红》视作“叙事动力学”的实践总结,以片中主角动作、人物、主题、情节不同维度的“升维”为例阐释了这一叙事理论,同时提出了“叙事动力学”的三个理论锚点。在《流浪地球2》中,视效团队的工作首先要在被整个电影团队认可的“视觉概念”统领下进行,设定视觉风格基调,设计视觉方案,进而展开具体的如虚拟拍摄等的视觉技术运用。《无名》的摄影指导蔡涛提到,电影整体呈现出以色调来区分空间环境的设计。叶锦添美术团队确立了设计思路,融合了多个年代不同形式的画作等元素,搭建出《封神第一部》独特的美学系统。
(二)探究电影导演的艺术观念
张艺谋提到《满江红》是其在风格类型杂糅方面的一次尝试,电影所呈现出最鲜明特质的豫剧音乐是导演在剧本未成型前已敲定的,传统艺术理念中的“走马灯”的形式和最终推翻一镜到底的实验,都是在为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而设定的方案。郭帆认为,对于目前中国科幻电影的工业化生产和系列化开发来讲,相对于视听系统技术部门的硬件,导演、制片等管理部门才是亟须提升的短板。乌尔善认为真正的电影工业化应该是完整体现在创作、制作管理、技术应用等三个维度。《长安三万里》创作者提到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对创作的重要性,针对动画电影中是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表演体系问题,是未来中国动画电影要持续思考和问答的问题。
总之,2023年度的中国电影评论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强国建设目标,与中国电影事业和产业发展相向而行,秉承“大文艺观”,坚持电影评论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引领,通过对诸多焦点新作和热点现象的评议和透视,始终紧贴大众意义上的观众审美潮流,即时回应电影评论场域出现的新形态和新趋向,以新理论和新方法分析研判,加深与年度佳作创作者的广泛交流,在具有国际视野和前沿技术观照下强化电影创作技术观念与艺术发展趋向的融合,建构了蔚为大观的中国电影评论图景。
(张阿利系西北大学电影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中国高校影视评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天津师范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侯丹青系西北大学电影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