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理论源于阿莱达·阿斯曼和扬·阿斯曼在《回忆空间》和《文化记忆》两本学术著作,这两部著作提出了文化记忆理论的主要框架,通过对古代文明的阶段与传承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文化中包含的凝聚性结构。在文化记忆视域下,文化在广阔的时间与空间层面上起着连接社会和联系人心的作用。而在当下,作为“共和国长子”之一、东北唯一的陆海两重通道的辽宁省,正踏上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乡村振兴与建设富庶文明社会的新征程。中国影像实践中的辽宁元素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了辽宁地区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同时也为中国电影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色彩。本文将通过举例分析的方式,在文化记忆理论的视域下探讨中国电影中的辽宁元素以及通过构建辽宁地域元素凝聚共识、价值原则和实践进而形成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助力建设新辽宁的意义。
一、革命影像中的“英雄辽宁”
在辽宁,翻开风云激荡的红色历史篇章,东北抗联和抗日义勇军用生命和鲜血在这片伟大的土地上留下了抗战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题材,在代代辽宁人心目中留下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诗篇与大量珍贵的“英雄辽宁”记忆。李文岐导演的《东北抗日联军》以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为背景,展现了抗日战争中东北作为抗战的大后方,包括辽宁在内东北多地军民联手奋起反击日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抗日斗争。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李俊、杨光远等联合执导的宏大史诗电影《大决战》系列中,以解放战争时期为背景的《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讲述了解放军进行辽沈战役,攻克锦州与沈阳,解放了全东北的故事。影片中的东北野战军与中央军委一起,在综观东北的军事形势后作出了在北宁线上先打锦州,“关门打狗”的关键性决策,对于整个战役胜利进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决战之平津战役》中,曾在辽沈战役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东北野战军也成为解放天津与北平的一支重要战略机动力量,在关内战场发挥了决定性影响。这些辽宁人民英勇抵抗侵略者、奋力建立新中国的故事基于辽宁丰富的红色历史遗存与独特的红色文化体验产生,展现了辽宁人民在历史进程中坚强勇敢的英雄主义精神。
二、老工业基地影像中的
“振兴辽宁”
在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时期,辽宁曾经身为“共和国长子”之一以重工业为龙头带动了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基于工业格局形成的厂区文化成为一代辽宁人血脉中延续的文化共识与文化认同;在改革开放与经济体制改制后,辽宁也与沉寂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一起也踏上了全面振兴的历史历程。通过在中国电影中构建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影像,展现全面振兴中的东北地域元素,可以加强观众的“老工业情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上凝聚人心、汇集力量。例如,电影《钢的琴》中,对于辽宁工业文化和钢铁产业的展现,可以让全国观众了解辽宁地区的工业发展历程,同时也为钢铁产业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影片《钢的琴》在鞍山拖拉机厂和鞍钢等几个老厂区取景拍摄,导演通过男主人公陈桂林在鞍山老工业区穿行的轨迹,在近百年历史的大烟囱、管道等老工业基地的遗留中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隧道,伴着富于时代色彩的苏联歌曲触动人们柔软的感情和沉重的记忆,回想这座工业城市曾经的辉煌和热情。同时,影片中曾在钢铁厂工作的工人们亲手为下一代用钢铁焊出一家“钢琴”,也展现出老工人们的智慧与活力,为中国电影注入了鲜活的文化自信。
三、新时代记忆中的
“全面复兴辽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地区的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传承,关于辽宁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也翻开了新的篇章。在新时代的辽宁,许多传统的文化形式已经逐渐被现代文化所替代,但是辽宁人对于生活与国家的热爱和热忱却依然存在。由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牵头、辽宁社会各界联合摄制的电影《守望青春》以大连海事大学退休教授曲建武为原型,从老辅导员刘威的视角展现出当代辽宁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坚持几十年不忘初心、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崇高理想,折射出时代变迁之下辽宁教育人们不变的责任与使命。以辽宁省驻村第一书记为原型改编的《外来书记》则以脱贫攻坚工程为背景,电影剧本创作历时7个月,先后采访了50多位优秀第一书记,在群像描绘中展现了多位“驻村第一书记”的群体风采。导演孙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第一书记不仅是一种行政任命,更意味着党组织与老百姓的希望和寄托。在新时代全民脱贫攻坚的背景下,第一书记还肩负着与老百姓手牵手、心连心,共同实现东北全面复兴的使命。将真实的书记生活拍摄成电影作品,不仅激励着基层干部立足时代责任,弘扬良好作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本职岗位为辽宁的全面复兴贡献出一份力量。
结语
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再到全面实现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文化记忆视域下的“辽宁元素”凝聚着一种深刻的社会情感和文化认同,代表着辽宁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方方面面。在当今电影的创作中,我们应该立足历史新征程,用电影汇聚情感与礼仪的力量,让这些珍贵而独特的文化记忆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作者系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2年度教育厅基本科研项目,《辽宁文化记忆视阈下舞台艺术认同与引领作用实证研究》,项目编号:LJKMR20221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