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当这段豪情万丈的誓言从地处偏远的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响彻时,当“我本是高山”或以铭记、或以诵读每每出现在电影《我本是高山》中时,其传递出的是张桂梅对学生们的期许,是影片引发观众对自我肯定、坚韧不屈、勇攀高峰的感慨,是共情中催人泪下的感动。
高山面对风雨是自然现象,却也为有心人传递着人生哲理。这部以“时代楷模”张桂梅校长为原型的电影,讲述了张桂梅扎根云南山区,推动创建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照亮孩子们追梦人生的故事。影片用艺术语言打开了一扇观众与华坪女高对话的窗口,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了解张桂梅,感受她的精神。可以说,电影主题不仅是对教育的赞美,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未来的信仰。
“我本是高山”,传递出的是每一座高山都有其卓越的特质,每一个人也是如此。影片让观众看到,无论身处何地,每个人都可以像高山一样卓越,都具备着高山般志向高远的品质。从片中学生山英分数上了本科线那一刻,从她听到山对面老师的呼喊,推开门、提着灯的那时起,她已冲破了命运桎梏,黑暗也被她那一盏提灯所照亮。这也恰恰契合了“由认识自己而革新自己,由革新自己而成就自己”的教育理念,鼓励她们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人。
影片随着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描绘触动着人心,其所传达出的对个体的积极评价和自我肯定,让观众意识到潜力的无限与力量的支撑,由此引发的共鸣也让该片有着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以及较强的现实意义。
“我本是高山”,展现出的是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像高山一样屹立不倒的气质。影片中无论是张桂梅,还是一群群学生,无论是坚守下来的人民教师,还是给予这所学校帮助的各方力量,他们的行动让太多人泪流满面,更透过银幕感受到一份坚韧与不屈不挠的精神。电影里,开党员代表大会时大家为张桂梅捐款看病,她却拿着钱转身给学生配了耳蜗;当男教师卢南山选择坚守,黑板上同学们写下“卢老师我们爱你”时,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临近高考,当山英的父亲和哥哥要接她回去嫁人,说出“一头猪养一年还能卖两千块钱”时,站在山英身后的所有同学便是她选择的底气……可以说,他们如高山般彼此庇护,相互成就,情节呈现上没有大起大落,却已将深厚情感与无私奉献融于细微。
一个好的故事能够吸引观众,从而产生共鸣,进而引发深思。在山脚下,我们看到的永远是模糊的远方,越往上,风景越美,世界越宽广。《我本是高山》的主题无疑是鲜明的,它探讨了人性、道德、爱情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通过故事引导观众深入思考,并寻求着属于自己的答案。同时,对于生活中的苦,影片表达是克制的。比如,电影没有呈现山月出嫁时的场景,没有呈现她的挣扎和痛苦,没有呈现她被接走时是如何撕心裂肺。但看着她在门框上刻下的“我本是高山”,再看看满院的喜字,就会明白她有多么的无奈,也能感受到她有多么的痛苦绝望。
“我本是高山”,向我们强调着自身的价值和尊严,表达着每个人都应有像高山一样的崇高和庄重。它告诫着我们,在风雨中能够看到人生的起伏和变化,人生就像高山需要不断攀登才能达到顶峰,即便过程中会遇到或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就能够克服困难并获得成功。这一点,从每个角色所刻画的情感世界和内心矛盾便可见一斑,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特别是其中的多位老师,他们不仅是一个个令人敬佩的教育者,更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情感的人。
无论是信仰也好,善良也罢,张桂梅无私为学生们逆天改命的事实,都令人动容。片中即便有面对教师怀孕时看似不近人情的固执,但其实她的底色是爱,她的这种鲜活是真实的,而非概念性。作为一部艺术作品,电影需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创作和改编,需要有自己的创作风格。虽然电影在有些方面依然存有不足,但只要能够理解和尊重电影的制作理念和表现手法,观者便可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我本是高山》向观众讲述了一个有力量的故事。一句句誓言不仅表达了华坪女高师生对未来的期望和祝愿,更像一座灯塔,给予每一个期待实现自我梦想之人的力量指引。这股力量已不仅源于教育,更有人性的光辉。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这部电影的使命,或许在于告诉更多人,没有谁生下来就是英雄,但在自己度过困难和低谷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把这份爱照亮给更多的人;或许在于告诉更多人,教育是培养人们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教育之于幸福不是外借于它,而是本身应有之意。其实,教育通过对每一个“我”的培养,使得“我们”的力量更加强大。唯此,社会的和谐发展有了依据,国家的富强有了夯实的基础。这也正应和了习近平总书记“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重要指示的深刻内涵。
(作者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广电周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