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电影化叙事正在为大家所运用。实践证明,电影化叙事极大节约教育教学资源,加快知识传播速度,方便学生深化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有利于教师之间开展学术交流,具有很强的延展力。
电影化叙事有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覆盖范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往往囿于课堂,具有很强的局限性。通过电影化叙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形式更加多元,话语表达空间更加广泛,话语表达内容更加具体和聚焦,进一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覆盖范畴。电影化叙事往往打破教学空间的局限,将单个的、分散的班级一一链接,所有的学生形成一个电影叙事共同体,学生在实时收看与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资源的节约。电影化叙事走出校园,与社会链接,在不同的学校之间实现互联互通,是更宽维度、更大范畴、更广意义的电影化叙事。过去,受制于技术手段与场地等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精粹阐释很难在不同班级、不同学校之间共享,极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极强限制想政治教育话语覆盖。电影化叙事以技术与内容突破这些传统的局限,学生可以学习到最前沿的内容,可以聆听到第一手的信息,可以观看到一流的学习课件,这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所没有的,也是无法实现的。电影化叙事的发展,充分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阐释与话语实践在高校间的无缝覆盖、全方位链接,有力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与发展再上新台阶。
电影化叙事极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与形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往往以书本为载体,内容上往往不及时更新,系统性、全面性不够,形式上往往枯燥、乏味,故事性、引领性不够。电影化叙事恰恰能解决这些问题。灵活、多样的电影化叙事天然地具有内容更新迅速的优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阐释与话语实践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在教学实践中,电影化叙事的过程就是承载大量知识、大量信息的过程。当前,国内外每天都有新事大事要事发生,电影化叙事意味着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阐释视角,教师第一时间切入,第一时间对热点时事进行评析,第一时间将评述在相关平台发布,青年学生第一时间开展学习。由此可见,电影化叙事进程没有传统的书本印刷、路上运输、现场发放等环节,成本极低。同时,电影化叙事内容最新,最体现与时俱进,最容易被学生接受,既不会令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效。
电影化叙事有效助力开展线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社会实践是无形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主阵地,是青年学生接受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渠道。电影化叙事模式的出现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新视角。一是电影化参观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组织专人前往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或以电影化的直播形式,或以电影化的录制形式,向青年学生奉上丰富的精神大餐。同时,在参观教学基地的过程中,或以互动交流的方式实现点对点的答疑释惑,或围绕录制的视频展开讨论,形成问题与答案。二是电影化开展乡村振兴成就展播。教师要把青年学生摆在电影化叙事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宣传乡村振兴成就。通过对乡村振兴成就以直播、录播等形式的宣讲,深化青年学生对各地乡村振兴成就的了解,进一步坚定青年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三是电影化展示中国企业光辉历程。学校同大型央企、国企展开合作,教师通过直播、录播等方式,为青年学生展示真实的一线研发、生产等,增强民族自豪感;也可以邀请一线工人、科研专家等开展专业讲解,帮助青年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以及行业未来趋势,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电影化叙事深度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时空。电影化叙事尤其组织观看红色电影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重要方式之一。电影化叙事往往意味着以情景再现、情境再塑的形式还原历史的来龙去脉,增强青年学生的话语认同与话语共鸣。过去,许多高校以组织观看红色电影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往往选择在电影院开展。随着短视频平台的不断兴起,“时时都有,处处都是”电影院的氛围已经形成,电影化叙事的时空得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深度与宽度得以加大。一是课堂上的电影化叙事。充分利用不同短视频平台的电影资源,围绕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观看多个不同类型的电影,全方位了解与掌握事件或人物,对其作出科学的研判与总结。二是课堂之外的电影化叙事。通过安排青年学生在课堂之外观看电影,教师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氛围,推动青年学生以短视频的形式发表观后感,从而大幅度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时空。三是养老院里的电影化叙事。学校可以积极联系对接养老院,组织青年学生走进养老院,与老革命、老红军、老党员、老同志一起观看电影,尤其是观看红色电影,并展开深度交流,在答疑释惑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在热烈交流中实现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教育与引导。
总之,电影化叙事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新动能,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覆盖范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与形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时空,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品牌塑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逻辑进路”(项目编号:20FKSB03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