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2月5日,“致敬电影教育家司徒兆敦”系列活动在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举办。来自纪录片学界的学者、业界的创作者和口述历史访问者共同探讨司徒兆敦的纪录片教育思想、学术理念、教学历程及人生经验。
司徒兆敦是中国著名电影教育家、纪录片专家。一生致力于电影教育,形成了一套独特、完整的纪录片教育体系,为我国电影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他也一直关注纪录片在公共文化领域的服务与传播,多年来大力支持国家图书馆和广州图书馆相关工作的开展。司徒兆敦于2023年8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本次“致敬电影教育家司徒兆敦”系列活动共包括“记忆的风景——司徒兆敦口述历史分享交流会”“电影教育家司徒兆敦学术思想研讨会”两场。活动由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与广州图书馆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在第20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联合主办。
“镜头就是眼睛,话筒就是耳朵”
12月5日上午,“致敬电影教育家司徒兆敦”系列活动的第一场“记忆的风景——司徒兆敦口述历史分享交流会”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分会场广州图书馆举行。
活动放映了司徒兆敦的部分口述视频,并邀请了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研究馆员、司徒兆敦口述历史访问人杨秋濛来到现场,讲述司徒兆敦的人生故事。
司徒兆敦先生以口述影像为媒介,“呼吁”屏幕前的观众:“镜头就是眼睛,话筒就是耳朵。纪录片就是对时间最好的记录。要用纪录片的方法把时间留住,把我们的感受和记忆留住。”
杨秋濛为现场读者展示了司徒兆敦的手稿,分享了司徒兆敦的学术思想,并表示:“纪录片创作者要拥有敏锐的视听感受,要急剧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捕捉有价值的有含义的生活素材。司徒老师强调:‘我看,我听,我思考,我纪录’,要成为纪录历史和‘留住时间’的人,为明天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这才是纪录片的价值。”
“纪录片一定要讲故事”
12月5日下午,“致敬电影教育家司徒兆敦”系列活动的第二场“电影教育家司徒兆敦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主会场举办。
本次研讨会由纪录片导演、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特聘专家贾怡担任学术主持。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谢晓晶首先从“78班”的教学实践出发,分享了司徒兆敦的三个人才培养理念:“第一,要了解学生在入学前的社会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思维情感方式特点;第二,要发现学生的艺术潜质,开发学生的创作才能;第三,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和个性发展的同时,用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去影响学生。”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以“司徒老师的诗与真”为题进行发言。他表示:“司徒兆敦是真老师,他有教无类,不仅教自己学院的学生,也教编外的人,甚至教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他也是真学者,虽然不太写文章,但是一开口就知道他的学识渊博。”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张雅欣回忆了自己与司徒兆敦一同在扬州教学时的经历,并深度探析了司徒兆敦的纪录片观念:“司徒兆敦认为纪录片一定要讲故事,他在任何场合都以故事开头,以故事结尾。”
关于纪录片的真实性,她也曾与司徒兆敦先生有过深入交流:“司徒老师认为纪录片告知观众事实是什么就可以了,怎么解释是另外一回事,应该把作品的阐释权教给观众。”
中国湖北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张以庆从自己的作品《舟舟的世界》讲起,回忆了三十五年来与司徒兆敦先生共处的一点一滴。张以庆的作品并非传统的写实风格,诗意,具有戏剧美学,当很多人质疑他时,司徒兆敦却一直鼓励他坚持下去。他表示“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司徒兆敦先生的智慧不断地滋养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像他一样的创作者。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宋素丽则从“纪录”“教育”和“人生”三个方面讲述了司徒兆敦的守“一”精神。她介绍了自己目前正在参与的全国健康学校建设项目,并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将纪录片推广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改善国人的审美。
“中国应有自己的纪录片运动”
当天,现场还围绕“我与司徒兆敦的相识相知”以及“司徒兆敦的纪录片思想”等话题进行了圆桌讨论。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分享了自己与司徒兆敦的创作故事:“我的第一部纪录片就是司徒老师剪辑的,他让我第一次认识到了蒙太奇的力量。”
首都纪录片发展协会会长陈大立告诉观众,司徒兆敦先生最看重的就是纪录片的真实:“现在有些人觉得纪录片门槛很低,学了两天半就说自己会剪,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真实,还摆拍。”
视纳华仁CNEX的共同创办人暨执行长陈玲珍认为,司徒兆敦是中国纪录片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推手。她表示,司徒兆敦曾认为中国应有自己的纪录片运动,而作为CNEX的首席顾问,他也一直大力推动独立纪录片的发展。(杜思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