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魂育人”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论断,是对思政教育本质内涵的深刻揭示。思政教育相关学者认为“铸魂育人”既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主要路径,而思政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理应承担起促进铸魂育人教育方针落到工作实处的责任。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是“铸魂育人”的客观要求与现实需要,应将提升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国内外发展趋势作为重要使命,尤其要提升大学生在复杂环境中把握未来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目标。而微电影作为高校思政教育中新媒体与思政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载体,既能够赋予思政课程以时代特征,也能够开拓思政理论教育新路径。高校以微电影为载体开展思政教育应明确电影选题,采取完善育人目标机制、科研机制、内容机制和实践机制等策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
一、明确电影选题,
完善目标激励机制
确定教学目标本身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微电影载体下的高校思政教育需要认真审视电影主题,将明确选题作为关键环节。高校思政教师等教育主体应预先了解教学重点、难点和热点,据此确定微电影应准确表达的思想和主题,并认真考量学生的兴趣和专长,以帮助学生选择兼具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主题进行拍摄、制作。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做好理论教育工作,将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论教学核心内容,让学生明确微电影制作和学习的目标,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思政理论知识、协作意识、奉献精神等思想内涵,并以此为精神支柱,将自身定位为“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主体,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从而树立正确“三观”。此外,微电影主题确立需要依托教师与学生的集体力量,教师优先提炼学生现实生活和思想活动中的热点、重点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与教师展开集体讨论以确定5~10个备选主题。需要注意的是,思政教师应坚守爱国初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作为自信源泉,结合思政理论课程教材确立主题,例如“父辈与我”“谁是最可爱的人”“舌尖上的浪费”“绿色中国”等,以弘扬主旋律,为“微电影+思政”教学把控方向和目标,避免微电影思政育人出现娱乐化、负面化倾向,坚定学生思治学习的目标和信念。
二、强化师资力量,
完善科学研究机制
虽然微电影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时间较短,但效果有目共睹。当前,微电影对于诸多思政教师而言依旧是新事物,对此高校应为思政教师提供专业化培训,通过聘请专业摄影、动画教师等方式举办微电影知识和技术普及的相关讲座,促使思政教师能够掌握微电影基本知识与制作工具等,从而更好地扮演思想理论导师、大学生实践导师的双重角色。在此基础上,高校应细化对思政教师的科研考核机制,客观启发教师参与思政理论“铸魂育人”与微电影之间契合点的项目研究,使其能够指导学生通过微电影认识国情、思考思政教育现实问题、明确社会主义接班人应承担的责任。如此,在以微电影为载体的思政教育中,教师承担着理论指导者、研究者与组织者的责任,需要依托专业扎实的理论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并结合时代变迁和社会热点为马克思主义开拓新的方法分析视角,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与此同时,高校应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实践教育”,构建强化教师从事微电影思政实践教学能力的机制,提升教师将家国情怀、铸魂育人担当、文化自信等渗透于微电影制作和教学中的能力,增强思政“铸魂育人”实效性。此外,高校应鼓励思政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前往企事业单位或合作单位挂职锻炼,深入了解行业动态,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全面了解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并将其作为素材融入科研项目、微电影制作与实际教学中,使得微电影思政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现实映射功能。
三、整合教学资源,
完善知识内容机制
以微电影为载体的思政“铸魂育人”机制构建需要全新的知识内容体系为支撑,这是因为微电影创作属于集体活动,需要导演、摄像、录音、演员等不同工种的密切配合。对此,高校思政教师应结合当代大学生主体个性和现实问题来整合思政教育资源。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涵盖课程思政和思政专业课程教育两部分,“铸魂育人”机制包含党史、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职业道德和个人理想、文学知识等内容,思政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制作、观看微电影时结合上述内容分析、思考电影情节,以发挥微电影的高效率“感化”作用。例如,思政教师可以将党史相关影片作为党史知识教学素材,用于指导学生参与微电影制作。与此同时,需要把握思政教育内容的时效性、时政性,结合国内外政治、文化、经济、意识形态发展变化,以及国内外热点新闻,完善微电影创作和教学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电影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形势变化、行业变化和需求,为大学生运用所学思政内容和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以微电影为载体的思政教育内容具有便携性特征,学生能够在课后反复观看,不断获得新的感悟,实现最大限度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和思政教育素养水平的目标。此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应负责将校内与校外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并将其适当融入微电影内容中,充分发挥资源引领教学、指导学生教育的积极作用。
四、优化教学活动,
完善实践转化机制
高校思政“铸魂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做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踊跃互动的过程中提升对思政知识的实践水平,从而在实践中感知社会、理解党和国家要求的“铸魂育人”内涵,使得整个社会成为思政教育大课堂。高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网络教育平台,作为教师参与国内外高校“微电影+思政”教育教学交流的平台,直接参与思政实践教育过程,实现思政铸魂育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融合的目标。思政教师可以在平台中发表微电影教学的经验和不足,汲取微电影创作和教学经验,形成教学改革规划。高校信息化部门可以在思政实践教学结束之后,将优秀的微电影作品和教学案例上传至微平台,结合思政“铸魂育人”研讨会、学术会议等途径,大范围宣传微电影为载体的思政育人成果。需要注意的是,思政教师应把握实践教学时效性,在微电影作品的展播、点评、总结和反思流程结束后,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成果,并通过教师实时评价、学生互评巩固学生学习实践成果,激发学生优化微电影创作、进行创新性思考的积极性,通过延续微电影实践教学影响力,践行铸魂育人教育工作的使命与初心。
(作者系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渭南师范学院人才引进项目: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铸魂育人”机制创新性研究(项目编号:201120047/5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