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既是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力抓手,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电影力量
电影产业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拉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电影产业链包括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的全部流程及其与电影相关的衍生品生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电影行业从业者约65万人,城市院线年观影人次达17.28亿(2019年)。2019年和2021年,我国影视行业市场规模分别高达2131亿元和2349亿元,其中全国电影票房分别为642.66亿元和472.58亿元。电影对影视行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明显,上千亿的产业链加上庞大的受众,使得电影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电影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电影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期盼的重要精神产品,优秀的主旋律电影可以提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激发全民爱国主义情怀,如近年来热映的《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战狼2》《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父辈》等,票房屡创新高。植根现实生活、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的电影可以凝心铸魂和引发深思。如在2022年第35届金鸡奖满载而归的影片《人生大事》,揭示的哲理“人生除了生死,别无大事,名利都是过眼云烟,要重视与家人、朋友、身边人的真挚感情”引发了人们深思、好评如潮。
电影是推动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成果和影响力的重要力量。近十年来,中国优秀电影“走出去”的成绩逐步提升,国产电影海外收入稳中有升(从2009年的27.7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42.53亿元),《流浪地球》《唐人街探案》《悬崖之上》等影片获得全球观众广泛关注。国际性电影节展活动的兴起,也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国际影响力。2021年,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奖首次开展“最佳外语片”的评选工作,《匹诺曹》《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波斯语课》等5部影片获提名。此举旨在探索建立国际水准和中国审美的电影评奖标准,提升了我国电影节和电影奖项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也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了坚实基础。
二、福建电影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回顾与现状
福建电影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05年,中国电影开篇之作《定军山》在全国三个城市首映,福州就是其中一个(还有北京、上海)。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以电影发行放映为主,成立了全省各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和放映队。1950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来我省拍摄过2部著名故事片,《闽江桔子红》(1955)和《地下航线》(1959)。1958至1962年,福建电影制片厂成立,期间福建省以摄制新闻片、纪录片、科教片、艺术片为主。1974年,重建福建电影摄制组,在随后的1979年,福建电影制片厂得以重建,并开始摄制故事片。1980年,福建电影制片厂摄制了福建省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小城春秋》。1984年,福建电影制片厂与香港嘉民影业公司联合出品《木棉袈裟》,进入年度票房十强。福建省也是众多影片取景的热门目的地,86版《西游记》也曾在福州鼓山涌泉寺、连江青芝山、武夷山九曲溪、漳州东山岛等地取景。此外,福建省为中国电影培养的电影人才同样助力着中国电影的现代化转型。
福建电影的创作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九大以来取得重要突破。福建电影战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打造电影强省为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选优题材、讲好故事、拍成精品上下功夫,努力用电影讲好八闽故事,用银幕传播福建声音,福建电影创作持续高质量发展,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福建省电影局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7月,全省共有681家电影制作企业备案1940部,取得拍摄许可1118部,生产数量达228部,取得公映许可证156部,公映影片100部,全省第一出品电影累计实现全国票房超36亿元。福建省出品电影《爱在廊桥》《衍香》《古田军号》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由福建省联合摄制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父辈》获“五个一工程”电影类特别奖,《衍香》《古田军号》《误杀》《又见奈良》《大闹天宫》《听见光》《谷文昌的故事》等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提名奖或正式奖,体现了福建电影不断增强的品牌影响力。
福建电影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同样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重要脉络。一是从电影主题来看,反映改革开放不同阶段和历程的影片亮点纷呈。主旋律电影一直是福建电影特色和“最强音”,但也发生着从“小切口”叙事转向国家宏大叙事的转变。二是从电影工业发展来看,福建影视制作基地水平逐渐提升,一些影视制作基地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战狼2》《我和我的祖国》等影片开展了相当规模的工业化探索,电影整体制作水平有所提升。一些国产技术设备生产实现弯道超车,为走向电影强国积攒了电影科技上的丰厚家底。三是从电影票房、观影人次、影院数量来看,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福建省电影票房仅为2.47亿元,2019年票房增长至21.54亿元。观影人次从2010年的705.46万增长至2019年的5579.95万。影院数量从2010年的46家增长至2023年5月的398家。
三、福建电影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展望
推动福建电影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福建力量,既要抓住当前红利、向下扎根,也要提前谋篇布局、未雨绸缪。
一要抓住当前红利,向下扎根,打牢福建电影产业基础。当前,福建电影发展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周期,处于“风口”,拥有着多维度、多层次的电影产业要素和基础。如福建电影局持续发力,不断健全电影服务体系,积极为影片来闽备案立项、拍摄制作、宣传发行等各个环节提供优质服务,与国内知名电影企业、电影人实现良好互动;厦门、福州、泉州、平潭、三明泰宁、南平松溪等多地市或县区纷纷出台电影扶持政策;省内多个高校(如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等)成立电影学院或者相关学科培养电影专业人才;再如中国电影金鸡奖落户厦门,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落户福州,国内知名电影机构、电影人来闽采风、创作成为常态,福建本土电影公司(如恒业影业)在业内已颇具影响力。因此,应充分把握电影发展机遇,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借势而进、聚势而强、乘势而上,打牢福建电影产业基础。
二要提前谋篇布局,未雨绸缪,筑牢我省电影产业根基。花无百日红,任何行业、产业都不会永远处于风口,福建电影产业也很难成为例外。特别是金鸡奖落户厦门只是暂定十年时间(2019-2029),2029年之后,金鸡奖花落谁家尚未可知。如果届时失去这个超级IP,“倒虹吸效应”或许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因此,要提前谋划,筑牢电影产业根基,推动我省电影持续高质量发展。福建电影的发展要高度重视剧本创作,着力培养影视编剧人才,优化影视题材培育与选题,把福建打造成影视编剧人才摇篮。福建电影创作不仅要重视主旋律影片,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重视挖掘福建本土优秀题材,根植于八闽大地。要加快电影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电影摄制水平和特效质量,充分应用传统摄制、虚拟摄制、云端制作、智能制作以及计算机动画等多元化电影摄制技术手段,加快电影特效技术发展,大力扶持制作科幻电影。此外,福建也要大力培育本土电影企业,如福建电影制片厂、福建恒业、春秋时代(平潭)、无线自在(厦门)等,为本土电影企业创设更优的投融资环境,鼓励本土电影企业创作人民喜爱的电影作品。
三要树立“闽派影评”品牌,培养电影批评和文艺理论人才,打造电影评论重镇和高地。“闽派”文艺和批评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浓郁的地方特色,“闽派影评”也成为近年来福建电影发展的有力支撑。电影批评在促进电影创作、助力产业升级和提升电影教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福建电影在未来的发展中,要重视并重用电影批评所蕴含的创新力量,引导影迷参与电影讨论、呼吁电影创作者关注影评、鼓励各级各类师生从事影评写作。努力营造浓郁的电影鉴赏和批评氛围,促进电影创作者和影迷展开多层次对话。同时也为省内的电影企业和电影人提供与全国乃至全球优秀同行间的对话平台而努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委办公厅秘书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