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之间的灯光》根据英国作家M.L. 斯特德曼的同名小说改编,小说在美国出版后,很快便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电影中三位主要人物汤姆、伊丽莎白、汉娜各自对应着三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值得我们深思,他们三人在一场变故中共同经历着人性、道德、情感的挣扎,在一切最终归回原位后,他们的人生也如大海般归于平静。
一、汤姆:在道德的漩涡里坚守
电影的主人公汤姆·舍伯恩是一个将道德视为人生准绳的人。他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幸存下来,经历并参与过一场世界大战的人,通常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性格变得暴虐易躁,冷酷无情;二是厌战情绪和道德观念占主导,不愿再面对任何伤害,反思战争的不道德,由此沉默寡言,甚至远离人群。汤姆就是后者的典型代表。退伍后他寡言少语,选择了看守灯塔这样一份默默无闻的工作,想远离那些战争带来的伤痛记忆,远离喧扰的人群和事物,过一种纯粹简单的生活。他来到贾纳斯岛,他的工作便是如实记录海上发生的一切,为过往船只亮起指引方向的明灯。重复的生活没有让他丧失希望,他甚至享受这种孤独,沉淀下来与自己对话,找到了生命的真谛。在他以为生活会这样一成不变地继续下去时,伊丽莎白的出现将他的人生全部改变。他们举办了浪漫的婚礼,婚后伊丽莎白随汤姆来到贾纳斯岛,两人相依为命,因为有了彼此的陪伴,孤岛生活幸福而美满。故事的转折出现在伊丽莎白意外流产,她性格大变,沉溺于悲伤之中无法自拔。而第二次流产更让伊丽莎白再也无法面对生活的重击,从此一蹶不振。这时,辽阔的大海漂来了一艘小船,里面有一位已经死去的男人和一个啼哭不止的婴儿。在伊丽莎白的不舍情绪和母性天性作用下,汤姆放下工作的职责,没有将这一切记录到海上日志中,而是埋葬了男人的尸体,把孩子据为己有,并取名露西。
孩子一天天长大,汤姆一边享受着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一边却始终没能放下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一直担忧小露西的身世之谜。在一次偶然机会下,他回大陆后在墓地偶遇一位母亲在祭拜死去的丈夫和女儿,她面前的那座墓碑上分明刻着的,就是露西的真实身份,和她曾经在父亲怀中漂流海上的过往。汤姆此后再也无法直面他看似幸福的生活,因为那是剥夺了别人的幸福,用他人家庭的破碎换来的自己家庭的圆满。最终,他主动揭发了自己的过错,选择接受法律的制裁,在监狱中反省自己,以获得救赎。
二、伊丽莎白:在欲望的余烬中重生
影响电影故事发展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则是女主角伊丽莎白。她的出现,改变了汤姆的一生,她的行为也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他们结婚后,生活幸福。若不是经历两次流产的致命打击,伊丽莎白这样纯真善良的女孩一定能安然度过她的一生。接连两次流产就使她濒临崩溃边缘,她不再相信自己能再度生育,甚至丧失了生活的全部信心,而此时海上漂来的一个孩子让伊莎贝尔重获新生,与其说是伊莎贝尔拯救了这位失孤的幼婴,不如说是这个孩子拯救了处于绝望境地的伊丽莎白。她像为孩子取名露西,并祈求丈夫留下孩子,隐瞒这场事故。
耶鲁大学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师Barbara Almond在2011年出版了一部颇具争议的著作《里面的怪物:母性隐藏的一面》,提出“母性既包含正面情感,也包含负面情感”的事实,认为母性是一个不能够被谈论的罪恶,是房间里隐藏的怪兽。“成为一名母亲”对于一位女性来说无疑是合理的,无论介于女性自身的生理、心理需求,还社会外界的普遍认知和期待,“生育”都应当是育龄阶段女性的人生追求之一。但伊丽莎白却以此为执念,将自身的母性特质和“成为一名母亲”的欲望无限扩大、曲解,甚至演变为一种病态、变态的思想和观念,初次流产后她拒绝汤姆为他请医生看病,她认为一个女人保不住自己的孩子是一件可耻的事,二次流产后她更是将露西据为己有,在他人对她一个人在岛上也能顺利生下孩子的赞叹中获取认同感。
但影片并未给观众如此绝望的结局,伊丽莎白最后被汤姆的一封信所打动,她终于醒悟,占有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是不道德的行为,她应该珍惜能抓住的东西,而放下逐渐远离的事物。在情感、道德和欲望的困境中,她最终选择承认了自己的犯下的过错,走出对于孩子的疯狂渴望,和汤姆面对一切法律上、心灵上的责罚与制裁。这样的转折是作者和导演的关于人性、欲望和道德的一次和解。
三、汉娜:在原谅的曙光中拥有
汉娜虽然在影片后半段才出现,但丝毫不影响她成为整个故事出现转折的关键性人物。汉娜是露西的生母,但丈夫和仅两个月大的孩子却在一场事故中漂流海上,丈夫不幸在途中去世,孩子被汤姆夫妇救起并收养。汉娜对拿回孩子的抚养权志在必得,可她没有预想到的是,此时的孩子已经是被汤姆夫妇养大的露西,而不是曾在她襁褓中安睡的格蕾丝(孩子的本名),孩子只认伊丽莎白为母亲,而拒绝亲生母亲汉娜的拥抱。在露西的童年成长中,陪伴并给予她关爱的是伊丽莎白而不是汉娜,所以当小小的她逃离汉娜而去海边寻找灯塔和“父母”时,她渴望的依旧是曾经给过她乳汁的伊丽莎白,而不是面前这位告诉她自己才是她亲生母亲的“陌生人”。对于露西的出走,汉娜这才顿时醒悟。
一面是对终于失而复得的孩子的渴望,一面是对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担忧;一面是对曾经占有她女儿致使母女不能团聚的汤姆夫妇的憎恨,一面是丈夫曾经遭遇坎坷却依旧乐观选择原谅的形象不断闪回,汉娜最终选择了原谅这一切。因为她明白,放下心中的怨恨和执念,敞开心扉,才能重新开始生活,重新给女儿一个快乐健全的家庭,她和女儿的关系才能走向和解。宽容乃是人生的灯塔,小露西虽然已经寻不回曾经照亮她生命之初的温暖灯塔,但一定有一座更加坚固与温馨的家的港湾在等着她,陪她走过漫漫人生长路。
正如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景物描写——苍茫的大海、蜿蜒的海岸、孤独的灯塔,绝美的晚霞、赏心悦目的岛上风光,影片也高度契合小说的描绘,营造了一种令人神往的氛围,片中景物无一不象征着人物情感的发展和故事情节的走向,画面的设置会经常与人物内心独白形成照应。此外,整部电影有着迷人的色调,前半段的画面一直呈现出较低的饱和度,常常像蒙上了一层雾霾,最终一切归位之后,阴沉散去,汤姆和伊丽莎白安度余年的小岛风光旖旎,阳光充足,象征着人物内心的清明与豁达。
道德和法律是这个世界不至于坍塌、人类不至于迷失的最后底线。正如在影片中不断出现的灯塔意象,它矗立在大洋之间,孤立海中,孑然一身,虽身影孤寂,但其灯光又是明亮的,射向广阔的海面,指引着方向,代表着希望,从容而坚定地守护着人类的精神操守和道德底线,守护着人世间不应丢弃的那些美好。在海上迷途中的人们,正是因为有了灯塔的指引,才不会迷失,最终找到美好大陆与幸福人生。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座屹立不倒的灯塔,它是希望所在,更是生命之所在。
(作者系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