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落幕,各大奖项也各归其位,回顾本届奥斯卡获奖影片,科幻片的成绩尤为醒目,其中,黑人设计师露丝·E·卡特再次凭借科幻电影《黑豹2》摘的最佳服装设计奖(卡特在第91奥斯卡角逐中凭借《黑豹》首次获得最佳服装设计奖)颇受关注。服装,作为电影视觉构建的重要部分,一直以来承担着塑造人物形象、侧写社会环境、打造影像风格、形成主旨象征等重要功能。而在科幻电影的语境中,角色的服装设计又尤其显得与众不同,其不仅可以“脱离既有现实”,更可以在科幻故事的空间中,以更前卫的理念,更丰富的想象,更极端的设计,呈现一种“未来式”的、风格化的“非真实性”。从开启严肃科幻电影时代的《2001太空漫游》,到“超级英雄”进驻科幻电影领域,我们看到,科幻电影的发展史与风格化的科幻电影角色服装设计同轨并行,那些留名影史的经典科幻电影中,诞生了太多闪耀的科幻角色,而风格化的角色服装设计也和角色同一,成为这些电影作品历久弥新的艺术记忆点。
一、纯色的铺陈与对比
提到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不可不提。这部在科幻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诞生于1968年,导演库布里克站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现实坐标上,构建了二十一世纪人类向外太空探寻的未来空间,更在科技构想之上,深入思考了关于人类和科技之间的对立,人类存在等哲学命题。从《2001太空漫游》开始,科幻电影正式进入“严肃科幻”时代。电影展现了宇航员登月和宇宙空间站等科技成就,而实际上,人类实现登月壮举是在电影上映一年后的1969年7月,而到1971年苏联发射人类第一个空间站“礼炮”时,距离电影上映时,已经过去三年。当电影的科幻画面最终被现实的科学发展所印证,《2001太空漫游》作为电影作展现出来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才真正被人们所了解。而这种科学性和前瞻性也离不开电影风格化的角色服装设计。
其一就是纯色的运用。当科学家弗洛伊德出场时,他身着深咖色的西装套装,为他服务的飞船空姐和其飞行员则是一身白色的套装;他在空间站中遇到的两个“前台”则是通体的粉色,而无论是在空间站交谈的科学家们,还是会议现场的科学家们,都穿着深色的纯色套装,以咖啡色、深蓝色、黑色为代表。而另一个章节中两位宇航员的服装也是如此,无论是两人在舱内的灰蓝色工作服,还是两人一红一黄两套宇航服,都是纯色。我们发现,这种纯色的运用不能与电影的场景色彩剥离开来,人物服装色彩与空间色彩的呼应和对比,是《2001太空漫游》角色服装色彩选择的两大思路——在灯光昏暗的机舱,机组人员的服装是白色,白色即使在黑色场景中也能突出,并可以反射不同颜色的光,与驾驶室的红色融为一体的效果也是这样呈现出来的;而到了明亮洁白为主的中转站,鲜艳的粉红色代替白色成为工作人员的套装颜色,在空间中显得突兀而怪异;在灰暗的会议场景中,科学家们是清一色的深色的套装,与环境色彩形成统一的色调,而在白色明亮的空间里,深色套装又与环境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在环境中的位置;整体来看宇航员的衣服是红黄蓝色彩三原色,在凸显角色的同时,也通过基础色彩的构建隐喻影片人类文明起源的命题。
如我们所知,现实世界的人类服装不仅颜色丰富,而且花色款式复杂多样。纯色,正是电影创作者站在“反现实”的角度去构建未来世界作出的服装设计选择。我们看到,除《2001太空漫游》外。纯色的风格化服装设计大量运用于科幻电影中。如由汤姆·提克威和沃卓斯基姐弟共同执导的科幻电影《云图》也是如此。在2144年的首尔章节,复制人们穿着相同的纯色紧身连衣裙,上班时是饱和度极高的宝蓝色为主,下班时则是白色。而当觉醒的星美被张海柱带走后,给她穿上有花色的和服浴衣,这种对比也代表着“复制人”变为“人”。而星美被行刑时行刑者的纯红色斗篷,从色彩上与一种“复制人”的白色形成对比,也暗含了一种的对立关系。同样的例子还有《银翼杀手》里的瑞秋的标志性纯黑色套装、《黑客帝国》中的角色纯色服装等。
二、身份的“抹杀”与强调
在《2001太空漫游》中,主要人类角色可以大致科学家、宇航员、以及空间站工作人员三类,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库布里克对于角色服装的服装设计始终紧扣“职业身份”,如电影中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科学家们,或是西装革履,或是身穿宇航服,而以大卫和富兰克为代表的宇航员或在舱内穿着简洁的工作服,要么穿着宇航服游走在太空船内外,这种从服装的同一性建立人物同一性的方式,无形中抹杀了人物除“科学职业”外的其他社会身份,突出影片科技核心的同时,也暗示了科技发展的未来,人类与科技的矛盾关系。
当科幻电影进入 “超级英雄”时代,“超级英雄”也就成为了科幻电影中新的职业。而角色的“职业装”明显与其他科幻电影不同。如果说其他科幻电影对于角色职业装的设计,以“未来感”“统一感”为主要思路,那么“超级英雄”电影就是强调“科技感”和“个性化”。我们可以看到,从超人的“内裤外穿”紧身套装,到钢铁侠的科技战甲,从黑寡妇的一身皮衣,都是在服装上强调超级英雄角色的身体力量的典范。值得一提的是,超级英雄的角色设定不乏“动物变形”,与之相对的,角色的服装设计也形成“仿生科技”的风格。比如蜘蛛侠的全包裹紧身衣,采用红蓝配色,服装上的线条是模拟“蛛网”的设置,胸前的蜘蛛图样仿佛置于蛛网中央,在强调蜘蛛侠的超级英雄特殊性的同时,也通过网格重塑了角色的肌肉线条,凸显了蜘蛛侠的力量感;黑豹也是如此,尤其是角色的“面罩”,甚至设计了“双耳”模拟豹的外形,加之基础的编织感面料和几何线条分割和辅助,让这只“黑豹”充满神秘感和攻击性。
而在电影《黑豹》系列中的角色服装设计之所以能拿下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绝不仅靠着主角黑豹的个性服装设计,影片中以非洲传统服饰文化为设计蓝本,以现代方式演绎,形成的多样服饰体系才是其致胜的关键。在《黑豹》和《黑豹2》中,我们能看到不同部落对非洲不同民族服饰风格的化用:比如片中的河流部落服饰,来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苏里族服饰;山矿部落的服饰则最大限度的还原了非洲西南部的纳米比亚辛巴族的服饰风格;片中的边疆部落服装对应的是非洲东南部的莱索托服饰。正如设计师卡特所说,她一方面用服饰去探索自然的形态,一面又用高新技术还原科技感,片中服饰大量采用3D打印技术就是明证。
在科幻电影中,通过角色服装的风格化设计,我们不仅能瞥见科学技术发展,也能看见传统文明的复兴;不仅能进一步走进角色,也能享受完整视觉;不仅能看到对科技的个性化表现,更可以进一步透视科技文明之下,人的异化和人类文明衰落的可能性。
(作者系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